公屋輪候漫長 政府食古不化 政黨倡重建26舊邨

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已覓得330公頃土地,預料可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可滿足未來10年公屋需求。但經民聯表示,土地開發存在不確定性,質疑可否滿足公屋需求,故提出「25萬公屋重建計劃」,建議分階段重建26條舊屋邨,預料重建後可提供額外25.5萬個單位。

工程界議員盧偉國指出,公屋輪候時間長達5.6年,政府可分階段重建26條舊屋邨。他指重建計劃與10年建屋計劃沒有牴觸,舊邨本就需要重建,並不可能「千秋萬代」地存在,此舉亦可節省大量樓宇維修保養費用。房屋委員會在2005年推出「全面結構勘察計劃」,指部分樓宇沒有重建迫切性,但他認為,部分樓宇殘舊,甚至石屎剝落,拆卸重建更符合成本效益。重建計劃如在20年內進行,他預料每年可創造最少9,500個就業職位,令工程界及建造業穩健發展。

單靠新建公屋 難達到長策目標

商界議員林健鋒批評政府食古不化,不可單靠新建屋邨作為公屋主要來源,他又質疑新建屋邨不可達到《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雖然公屋單位數量增加,但人口都會上升,若然解決不了房屋問題,只會造成惡性循環。他要求政府重新檢視公屋政策,「唔好聽完就算數!」此外,他促請政府在《長策》中作出政策宣示,為重建計劃定下路線圖及時間表,避免出現讓業界「一時飽死、一時餓死」;又要求政府適時注資房委會,並成立公屋重建基金。

原區重置 可維持居民社區網絡

議員梁美芬說,經民聯對重建計劃「講咗超過10年」,質疑政府部門之間有問題,官員「個腦要轉吓!」她引述審計署曾於2014年指出,原區安置政策會嚴重影響配屋安排及限制推行重建計劃的靈活性,但她並不同意,反指原區重置可維持居民社區網絡,並提高居民對重建計劃的支持。另外,梁認為房委會與房屋協會應加強合作,在同一地區共同推動重建項目;加快推動重建房委會工廈為公屋;積極將公共設施遷至岩洞,騰出更多土地興建公屋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