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激增拒改革 亂象叢生毀司法

口講無憑,數字不會騙人。前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10年在任,司法亂象叢生,改革交白卷,上周離任臨別時還死撐香港司法公正,然而昨日公布去年有關司法機構的投訴數字,大幅飆升10多倍,以事實狠狠摑了馬道立一巴,遺下這樣一個爛攤子,自己拍拍屁股走人,教繼任人情何以堪?

黎智英刑恐記者案 正義不彰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昨日上任,便收到一份「大禮」。司法機構年報公布截至去年9月30日,處理了4,700宗投訴,較前年368宗激增近12倍,而2018年的全年總投訴數字僅為121宗,顯示上升三級跳,兩年間更加是暴增30多倍,幅度驚人,司法機構怎能若無其事?必須探究投訴激增的緣由。特別是當中逾九成屬針對同一宗案件的投訴,指一名區域法院法官在處理一宗反修例案件時,其判刑理由書的評論給人有所偏頗的觀感,正正是司法機構的大忌。而市民對法官在法庭內的態度及行為方面,以及進行實際法律程序時的處理手法,都有投訴表達不滿,可見司法制度是全方位崩壞,不單止個別案件。各界針對漏洞,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包括設立量刑委員會以及司法機構監督委員會,西方國家都有類似制度,但都被司法機構置若罔聞。

法律界有一名句,正義不僅要彰顯,還須彰顯於人前!但司法亂象叢生,市民看見的是不公義。壹傳媒黎智英2017年6月4日在維園集會涉嫌刑事恐嚇東方報業集團男記者,案件證據確鑿,有片有相有人證,拖延近3年先後經歷包括前任律政司司長袁國強,以及民望「墊司底」的鄭若驊,受害記者先後17度去信律政司,要求律政司盡快交代案件進展,律政司均虛答敷衍了事,直到去年2月尾才起訴,8月開審時表證成立,竟裁定罪名不成立,各界嘩然,律政司拖至最後一刻才決定就案件上訴,至今4個月來案件如石沉大海,有沒有進展都未有交代,司法機構的處理實在令人失望。

有區域法院法官抱怨法庭備受責難,暗批律政司辦事不力,才是應該改革。其實不用你推我卸,雙方都責無旁貸。黎智英反中亂港,多宗案件纏身,同期不少反對派棄保潛逃,下級法院亦指黎有潛逃風險,拒絕其保釋,但高院的國安法指定法官竟然准予黎保釋,是香港首名被控違反國安法罪名後獲法庭准保的被告。中港各界包括官媒都嚴厲批評保釋決定,並要求國安公署介入,根據《港區國安法》第55條撥亂反正,倘若事情演變至此,現有司法制度面臨歷來最大危機。若非終審法院在去年除夕因應律政司上訴而撤銷黎保釋,把他還押牢房,後果如何仍是未知之數,有份聆訊的馬道立相信抹了一把汗。

制度倘不改 換人掌舵又如何

時人以「過得了聖誕,過不了除夕」來形容黎智英,千瘡百孔的司法制度也不遑多讓,去年除夕僥倖度過黎智英保釋風波,春節後會正式判決黎的保釋,到時肯定全球矚目,看看終審法院如何善後。張舉能接手燙手山芋,各界期望新人事新作風,會有一番新氣象,張官履新時指法官必須自我克制,確保予人公正無私的觀感。他又提到免遣返聲請案件有關的司法覆核許可申請,由2016年的60宗上升至2019年的逾3,700宗,對法庭造成巨大壓力,新冠肺炎疫情及反修例事件衍生大量刑事案件,令到情況更為嚴峻。他表示會更加有效率地處理積壓的案件,重要的案件優先處理及加快排期聆訊,以減少延誤及社會代價。張官觸及了司法制度多個明顯的流弊,第一步尚算積極,但他對設立量刑委員會等建議未有正面回應,這番話是否純粹公關手段,能否真正作出改革,開出的期票會否兌現,還需待時日去證明。

司法亂象拖垮法治,更進一步危及國家安全,改革制度刻不容緩,然而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個別人士,是不切實際,無論是馬道立或張舉能,都不能凌駕制度之上。香港可貴在於法治,並非人治,假若制度一成不變,蕭規曹隨,錯而不改,無論換了甚麼人,都不可能挽救市民對法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