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女排精神豐碑 拚搏改革創新

筆者非常喜歡欣賞體育項目,最愛的是籃球和足球。每個成功的運動員或團隊,其實都可以寫成一個賺人熱淚的電影劇本。雖然排球不算是我最喜歡的運動,但是中國女排的精神,卻超越了成功故事的層次,已成了一座精神豐碑,見證着一代中國人的精神典範。

如果不是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中國女排精神未必會忽然引起熱烈討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女排五連冠,已成為一段塵封的集體回憶,正如電影其中一段對白所言:「現在的人已不會像以前般,為我們的勝利而瘋狂走到街上慶祝。」因為現代的事情太多太繁雜,娛樂節目多姿多采,天天都有各種奇聞怪論,這樣那樣的新突破令人目不暇給,人們對女排的關注自然少了。

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撐起了中國面向世界的民族自信,讓國人相信,我們可以挑戰不可能。當年在科技、資源不如人的情況下,靠着拚搏的意志,以土法玩命的方式訓練去追回差距,還以精神彌補物質上的差距。當年高呼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以國家榮譽作號召和追求,打敗難以戰勝的對手。有點誇張的說,中國女排是八十年代撐起中國人的精神支柱之一。

今天呢?中國雖然仍有發展不平衡的地方,但很多人已相信中國在很多的頂尖領域,都有世界一流的水平,不論是經濟、科研、軍事、體育(足球除外),有些甚至是站在領頭羊的位置,例如高鐵、5G、電子商貿。當越過一座又一座高山後,我們的對手要麼是世界第一,有時甚至是自己,要再尋求突破,不可能再用這種土法加拚搏,中國年輕一代也或許深信不用靠國家運動員充撐自信了。在新時代下,中國女排的精神是甚麼呢?正因為當人們獲得成功後,很容易就有一種路徑依賴,總覺得依着老辦法就可以繼續成功下去,而同行的人也只會依着成功的樣辦一窩蜂地去做,而不求創新。

不求有功 但求無過

所謂創新精神,說易行難。在官僚和大公司體制下,人們特別害怕風險,沿用舊的成功模式盡了力,一句「非戰之罪」也可避過問責下台;如果用新方法失敗了,旁人就會大興問罪之師,主事人很可能就此垮台。香港過去二十多年,就是在這種保守文化下,官場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令創新發展裹足不前。特別是新興產業,香港不但被深圳拋離,就連內地一些三線城市如桂林,他們的高新科技相關產業發展,也比香港強盛得多。

這個情況,就像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年代的中國女排,打法和訓練保守,被擠出世界一線行列。所以打從郎平從國外回來執教,大膽運用新的訓練方式、新戰術以及起用新人,也重視運動員的個性和自我實現。改革初期成績不進反退,也惹來很多非議,但她堅持正確方向,中國女排一五年後再創輝煌,連取三個世界大賽冠軍。或許社會發展與體育運動一樣,郎平這種人物可遇不可求,改革創新在今天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也來得急迫,否則一定被淹沒在大時代的洪流中。新一代中國人堅定求創新的精神,才能讓我們邁向星辰大海。經歷黑暴創傷的香港,能做到重新振作改變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