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界一直認為,香港的發展經驗與新加坡不同,香港是自由放任的政策,市場主導;新加坡則為政治上威權主義加民主體制,經濟由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不過,這應該是學者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妄想。
香港殖民地的發展背後是英國政府,有着英國政府的政治監督和整個英國體系在亞洲的貿易、金融網絡的支持,以及英國在國際體制中的影響和勢力。香港作為自由港,不過是以之佔據中國內地的貿易和金融。長期以來,英國與中國的勢力相比是強弱關係,香港不需要自身努力便可得到來自英國的庇蔭。即使中國革命成功,香港的工業發展初期還是依賴英國與美國提供的特殊市場優惠,不是靠自身原有的競爭力和資源條件。香港的自由放任政策是依附於英、美世界霸權的經濟發展,並不是獨立自主。
新加坡的發展則是從無到有的建國。原來與香港同屬英、美全球霸權的附庸經濟,不容於獨立的馬來亞,也受到印尼敵視,在外部政治威脅之下,英國亦不敢大力介入,便只能靠本地政黨集結馬來亞半島的華人來建國,也只能由政府集中資源來發展。新加坡一是沒有中國內地的大市場和資源的供應;二是面對周邊國家的敵視,必須安內攘外,也要盡快發展,穩定國內外的關係,因而別無他途,便是專家治國的威權政治和政府主宰經濟與社會發展。
過往香港優於新加坡,為四小龍之首,是因香港工業化早於其他三小龍。但是英國勢弱,美國轉移與中國內地合作,香港的發展便落後於其他三小龍。即使人口較少,新加坡的經濟規模與人均GDP都高於香港,或許便證明新加坡模式優於香港的自由放任。
近年香港陷於政治動亂,更顯示香港模式的困境,既啟動不了經濟,也難穩定內部政治。港、星比較,香港是否應該轉採新加坡的發展模式呢?
新加坡長期抱怨缺乏中國內地的合作支援,若香港把新加坡模式與中國內地支持因素結合起來,豈不是有大發展的機會?
不過,香港可能缺乏採用新加坡模式的條件。一是沒有強而有力且對香港有強烈歸屬感的領導層,香港殖民地來的政務官和商界精英都難承擔重任。
二是沒有一個有政治理想、組織嚴密的政黨。現時立法會的政黨,無論哪一派,都只是投票選舉的政黨,難以擔當改造香港政治經濟的能力和魄力。
三是香港社會有太大比例的居民有外國國籍、外國居留權,無心建設香港。
香港要脫胎換骨,才可倣效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