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織極保育

疫情下不少市民選擇行山避疫,郊外除了有清新空氣及美麗景觀外,更有不少動植物,當中昆蟲尤其多。面對這些小動物,你會選擇避開,還是慢下來靜靜觀察?有熱愛大自然的本地生態導賞員利用一雙巧手,編織出一隻隻栩栩如生的昆蟲,希望透過這些手工編織品,加深市民對生態的認識,從而達到保育的最終目的。

「因為蜘蛛嘅身體比較闊,所以要將幾條鐵線疊埋一齊織,另外要留意蜘蛛腳係一節節,要用指甲喺啲關節位度屈一下。」生態導賞員吳良貴(Stony)把數條鐵線交叉重疊,三兩下工夫,便編織出一隻蜘蛛雛形,再用剪刀修剪多餘的枝節及塗上顏色,一隻「蜘蛛」便呈現眼前。

Stony的一雙巧手,編織過各式各樣的小動物,包括蜘蛛、蜻蜓、蜈蚣等,每一隻都栩栩如生。原來Stony是自學成材,兩年前他在一個工作坊學習到簡單的編織技巧,利用鹹水草織出貓、狗等小動物。但由於鹹水草屬季節性物品,加上處理麻煩,後來他轉用可塑性較高及較易上色的鐵線,並透過互聯網及書本自學,創作出獨有的生態動物編織技術,「我係靠自己揣摩同研究動物特徵嚟編織第一隻竹節蟲。」

觀察動物形態 作品栩栩如生

Stony指生態編織最難之處在於如何呈現動物形態,若對動物沒有深刻認識,即使是同樣的編織手法,最後的成品亦會大相逕庭,「我會參考好多圖片去研究每一隻動物嘅形態,要達到最逼真嘅效果,係需要花啲時間去觀察。」作為生態導賞員,Stony經常領團到郊外觀察動植物,但有部分動物因具傷害性而無法近距離接觸,此時編織的小動物便可用作教學工具,向參加者詳細地解構動物特徵,藉此推廣生態保育。

「自從接觸咗戶外活動之後,我開朗咗,更容易接受其他人。」小時候的Stony性格內向,不喜歡接觸外人。他喜歡觀察花草樹木和研究岩石形狀,因為既可以遠離人群,又可以消磨時間,「我哋細個冇咩娛樂,行山或者露營已經可以去咗成日,唔使諗太多嘢。」他坦言,與大自然相處更輕鬆自在,因為大自然不會與其爭執鬥氣,或令他傷心難過,帶來的只有快樂,最後他更成功把興趣發展成事業。

城市發展生態保育 需取平衡

「我希望喺城市生活長大嘅人可以多啲接觸同了解大自然。」Stony指社會急促發展令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只顧個人利益,忽視環境保育。其實萬物皆有生存權利,人類和動植物之間需要互相尊重,「城市發展同生態保育並唔係非黑即白,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兩者之間要取一個平衡點。」

圖:甘偉倫

文:張美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