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日前發表報告,警告新冠肺炎令經濟蕭條,世界因疫情處於饑荒大流行邊緣,預計二億六千五百萬人瀕臨餓死。香港亦一度引發「搶糧潮」,食米、乾糧、雞蛋等成為搶購目標,有市民一口氣買八至十包食米「囤貨」,超市不時出現米架清空的景象。有求生組織建議,儲糧應儲存食用期長及含豐富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的食物,並以「循環式消耗」的方法補給,按生產日期作食用的先後次序。防災教育中心亦提醒,市民勿儲存過量食物,儲存不當恐孳生細菌,造成浪費。
「屋企有七、八包米,夠兩個月食,麵就夠食一個半月,罐頭都有三星期分量。」吳先生日前推着超市手推車,穿梭於街市和各大超市之間,面前已是他當日購入的第三車食品。由於擔心本港食物供應不穩,他坦言每次外出均大手購入乾糧儲備,只有蔬菜和肉類堅持每日新鮮購買。戴着N95口罩的他直言疫情大大改變其日常生活,近月一家四口單是購買口罩就花近一萬元,另每日消耗兩支約二百毫升的酒精噴霧,以徹底消毒衣物和商品包裝,坦言疫情下感到精神繃緊,「真係好擔心,啲病毒隱形,唔知會喺邊度惹到再傳染畀屋企人。」
全球疫情令工商業停擺,物流運輸延誤,加上多地民眾爆發搶糧潮,政府亦會增加儲糧,令本港糧食供應不穩。本報對比去年及今年首兩個月多類糧食的整體進口量,當中魚(包括活魚、新鮮及冰鮮魚)下跌近百分之十七,水果下跌一成,蔬菜亦下跌近百分之四。
不少港人早前搶糧儲存,惟香港求生組織成員阿聰指,部分人臨時臨急到超市盲目搶購,可能購入過量不合適的食物,反造成浪費。他解釋,儲糧與囤積不同,應有計劃地因應實際需要購入足夠分量,數量視乎三個因素:儲備、消耗率和補給的難易程度。例如四人家庭的消耗率比單身人士高,儲備數量自然較多;但若該食品供應穩定、補給點多,儲備量又可以相應減少。他建議儲糧後用「循環式消耗」,以白米為例,食一包便買一包補給,以維持食物有一定存量,並可按生產日期作食用的先後次序,而此理論亦應用於口罩等防疫用品。
該組織另一名成員Kevin則建議選購真空包裝、沒有漏氣的白米,保存期更長,亦可考慮維生素含量更高、膳食纖維更豐富的小黃米、燕麥米;麵食方面,意粉、上海麵比公仔麵、杯麵等更「慳位」。至於蔬菜,瓜果類較葉菜類更耐放,也可以用醃料自製漬物,如醃蘿蔔、醃菜頭等。除急凍肉類,罐頭、鹹魚、皮蛋等加工食物雖然鈉含量高,但保存期長,毋須冷藏,也是適合存貨的食品。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總監羅信堂指,市民宜選購密封包裝、食用期長、沒有特定儲存要求的食物,以牛奶為例,可選擇紙包牛奶取代新鮮牛奶,而罐頭亦符合防疫的儲糧原則。他又提醒,食物儲存不當容易腐爛,十分浪費,「食物唔好放喺溫度高、潮濕嘅地方,低溫環境先可以減少細菌孳生。」他認為,市民要視乎實際需要購買食物,並注意食用日期,切勿盲目搶購食糧。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