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撤離中國

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日前在一個講座上擺明車馬,向全美企業呼籲:在中國的美國公司應考慮撤離中國,由美國政府提供全部的搬遷費用支持。這個呼籲應該是響應早幾天日本紓解新冠肺炎疫情的方案,要求日本製造商把生產基地遷出中國,宣布提供二十億美元的資金用以支援日企搬回日本,另外二億美元支持日企搬離中國轉向東南亞等亞洲其他地區。

這些動作明顯是借解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中國停工、引致全球生產鏈斷裂為理由,改變原有的貿易安排,實行「逆全球化」路線。換句話說,美、日基本上對經濟上抑制中國已有一定的共識,現正開始部署。

要全面撤出中國並不容易,美、日雖然有不少生產和製造工序轉移到中國,但這些生產工序的擁有權很複雜,屬全日資或全美資的企業應該絕少,佔了絕大多數屬於合資企業,要撤離中國有一定困難。廠房機器設備都在中國,難以遷離,也沒有理由就此棄置,技術投入後也無從抽走,美、日方又不可能放棄這些合資企業的在華權益,他們可以做的,極其量是不再作新投資,如果是用技術來換取合資企業股權的,最極端是維持現有技術水準,不再注入新技術。若這些合資企業生產的是部件,部分成品出口到外地裝配的話,只能在以後技術更新時另起爐灶,把製造部件的工序放回美、日,或找其他生產地區重新設廠。無論是遷回本國,或者轉移製造部件的工序去第三國,就算不理會工資可能增加,都同樣要面對當地原料和配備供應,以及工人技術是否跟得上問題,帶來的成本增加不是簡單的兩地工資比較。

美、日企業在華的另一重要合作模式是代工,例如蘋果手機的生產裝配,基本上是採用代工模式,在華負責裝配的代工廠是富士康,配件來自不同國家地區,中國只佔很小部分。在華整個生產過程中,蘋果並沒有重大投資,所以談不上遷回,富士康也一早部署了分散投資,裝配代工廠並非單在中國。就算整體裝配生產線撤離中國,對中國的影響其實不大,因為中國只是賺取起碼的裝配工資。但如果把裝配工序遷回美國,帶來的成本增加,可能對蘋果的影響更大。

美、日聲稱要撤離中國,基本思維是走「逆全球化」路線,打算重新組織生產的供應鏈,寧願忍受較高成本,也要打斷原本的全球化秩序,轉為走國家主義保護主義路線。中國近十多廿年的經濟發展對國際貿易依賴很深,整體經濟也以全球化作規劃。這次美、日的撤離中國呼籲如果成為事實,可能會觸動中國的整體經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