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早做內鏡檢查 無助降死亡率

【本報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急症,但患者愈早做內鏡檢查不一定愈好。中文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接受診症後六小時內,與六至二十四小時才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兩者在三十日後的死亡率、再出血率,及住院日數中位數均無明顯差別,顛覆了醫學界認為愈早進行內鏡檢查,治療效果便愈好的想法。研究亦指出,患者在進行內鏡檢查前接受胃酸抑制治療,可有助減少對內鏡治療的需求。

中大研究團隊於二○一二年至二○一八年期間,將五百一十六名再出血或死亡風險較高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於接受診症後六小時內或六至二十四小時進行內鏡檢查。結果發現,六小時內接受緊急內鏡檢查的患者三十日內死亡率為百分之八點九、再出血率為百分之十點九,住院日數中位數則為五日;六至二十四小時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死亡率則為百分之六點六、再出血率為百分之七點八,住院日數中位數同樣是五日。

檢查前抑制胃酸 減內鏡治療需求

團隊亦分析了患者接受內鏡檢查時間與他們再出血及死亡風險關係,結果顯示於日間(早上六時至下午五時五十九分)與夜間(下午六時至翌日早上五時五十九分)接受內鏡檢查的患者,其再出血和死亡百分比沒顯著分別。

負責領導此項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兼姚連生外科講座教授劉潤皇指,醫學界普遍以為,愈早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進行內鏡檢查,治療效果便愈好,但今次研究發現即使患者在會診後六小時內接受緊急內鏡檢查,其死亡率、再出血的發生率、及住院日數,都與六至二十四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沒有明顯差別。他又說,在診症後六至二十四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由於在檢查前等待時間較長,接受了較長時間的胃酸抑制治療,令反覆出血的潰瘍數量減少,相信在內鏡檢查前抑制胃酸有助減少對內鏡治療的需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