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說起房屋問題,港府廢官總愛擺出費煞思量狀,然而房屋死結到底是真的解不了,還是政府不願解呢?運房局文件顯示,規劃署已物色八組可用於興建公屋單位的棕地群,但「由生地變熟地」及建屋竟要十年之久。事實證明,香港並非無地可用,而是港府做事拖拉,將小問題拖到變大問題,寧不怒乎!
八組棕地群涉地約三十六公頃,以位於元朗的最多,包括屏山北、十八鄉、大旗嶺、沙埔、屏山南,其餘棕地群則位於屯門及大埔,而透過與其相鄰土地合併研究後,土地面積可達六十三公頃,預計可提供逾二萬個公屋單位。規劃署計劃用六年時間將「生地」變成「熟地」,再將土地交付房屋署興建公屋,並爭取由工程可行性研究起的大約十年內完成,以增加短中期供應云云。
十年,小學生都變成大學畢業生了,卻原來在政府部門眼中,十年後有樓落成已算符合短中期目標,甚至認為這是極有效率,都可謂咄咄怪事。目前,本港有二十萬人居住在危機四伏的劏房之內,公屋輪候人數更達廿六萬,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五點四年,「貧無立錐之地」可說是香港窮人的寫照。在房屋問題水深火熱之際,十年太久,只爭朝夕,港府好應該特事特辦,將冗長的官僚程序簡化,加快房屋落成的速度,奈何事與願違,廢官做事慣性拖拉,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怎麼可能不是一事無成?
更不堪的是,港府訂下的《長遠房屋策略》沒有一年達標,未來十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為四十三萬個單位,較上年度公布的供應目標少二萬個,被立法會議員怒轟「好似賭徒拖數一樣」。日復日、年復年,港府無法大幅增加房屋供應,只好削足適履將目標一降再降,房屋問題被拖到尾大不掉,正是港府施政無能的冰山一角。
正如本報多次指出,「地從何來」從來都是偽命題,本港已發展土地僅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比新加坡、深圳都要低很多,單是未被政府納入發展的棕地已有過千公頃,甚至乎,本報早前自行為港府搵地,輕易找到近四百公頃棕地,而且大都是位處交通相對便利的新界地區,適合用於建屋。連第四權都做得到,偏偏港府做不到,有地不用卻大嘆地從何來,不是精神分裂是甚麼?
最荒謬的是,港府未學行、先學走,發展棕地十畫未有一撇,卻硬推「明日大嶼」。要知道,填海造島費用龐大,初步估計已逾六千億元,以港府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的往績觀之,肯定過萬億元都未能埋單,隨時令財政儲備一鋪清袋。更何況,「明日大嶼」沒有廿年不能成事,無異於畫餅充飢,無助解決燃眉之急。香港經濟已陷入衰退,黑暴未息復有疫症來襲,港府與其倒錢落海,何不將公帑用於發展新界、改善民生?
沒有安居,哪有樂業。房屋問題已成民怨之源,港府卻連發展棕地都要拖個地老天荒,還汲汲於海市蜃樓一般的「明日大嶼」,毫不理會眼前市民死活,社會復和真不知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