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公私營合作市區重建省公帑建築費

在市區缺乏新增土地的情況下,要增加土地資源,市區重建是另一條出路。現時本港約有一萬幢五十年樓齡或以上的舊樓,以年均六百幢的速度遞增,估計至二○四六年有關數量高近三萬幢,佔全港樓宇數目一半。有學者指出,政府與發展商推出重建項目,可節省成本和減低建築風險,達致雙贏局面。

重建賠償呎價接近新樓

為加快市區重建和復修,政府○一年成立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截至去年六月,該局已開展及推行六十二個重建項目,包括五十九個重建、兩個保育及一個活化項目。其中根據市建局於二○一四年發布的《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規劃研究最終報告》,九龍城區面積約為一千公頃,當中包括四個分區:紅磡、土瓜灣、何文田及九龍塘分區。而市建局共有十八個位於馬頭角/土瓜灣/紅磡/九龍城的發展計劃,項目地盤總面積四萬三千二百一十八平方米、即約四點三公頃。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吳家鎚博士指,市區重建的成本極高,賠償呎價要與同區七年樓齡的物業看齊。在樓價高企下,現時收購價已達每平方呎一萬八千至二萬元,接近新樓樓價。

吳指出,市建局過去大部分項目均與發展商合作,如灣仔利東街重建為私人住宅囍滙。好處是該局完成收購後可將項目交由發展商負責,毋須「落手落腳做」,自然不用承擔建築的風險,大大減低起樓、賣樓、分紅,以致租戶管理等成本,資金不會被鎖死。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於網誌中,以馬頭圍道首置項目煥然懿居為例,解釋與發展商合作,如何有助加快推動其他重建項目的開展。該局當年以約十四億元進行收購,清場後再斥資十三億元興建。因屬首置項目,至二○二○年交樓時,該局才能以折扣價取回收購及建築成本,惟過程中沒有額外收入。相反,若該項目改與發展商合作發展私人住宅樓宇,該局非但能節省建築費,更可額外賺取約十七億元的地價(以一五年初的估算),有關收入便可即時用於開展其他收購項目。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