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的人造海岸線由垂直海牆或堆石式海堤組成,物料多為混凝土和花崗岩,在炎熱的中午或潮退時,潮間帶的生物會因脫水和中暑而死亡。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發表網誌指,政府早前在東涌新市鎮擴展區首次引入生態海岸線,土木工程拓展署現正聯同香港大學進行可行性研究,在西貢、屯門龍鼓灘和沙田馬料水的海堤,放置生態海岸設施實地試驗。
土拓署高級工程師李志健表示,生態海岸線是在可行情況下,加入模仿自然潮間帶的設計,儲水遮蔭,提供一個合適的生境和庇護空間,讓海洋物種棲息和生長,提升生物多樣性,形成「有生命」的海堤。此外,生態海岸線的設計亦可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休憩的好去處,更有助進行環保教育和科學研究。
李志健說,今次研究的選址分屬不同水體,例如西貢屬海洋性、馬料水屬半開放水域、屯門龍鼓灘屬河口性,有助評估生態海岸線在香港不同水體的應用和發展的可行性。有關研究於去年一月開展,預計二○二一年年底完成,當中包括為期兩年的實地監察。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梁美儀指,實地監察於今年三月展開,分別測試不同的「生態海堤」組件,其中生態立方體模仿天然岩岸生境,如孔洞、隙縫、不平滑表面等,讓海洋生物棲息和覓食;蠔籠會放置蠔和青口,這類雙葉貝殼類生物會攝食水中的微生藻和有機物,有淨化水體的作用;潮汐池的中央設有凹洞,可在潮退時儲起海水,避免海洋物種因暴曬脫水而死亡;而生態方塊凹凸不平及較粗糙的表面,則讓微生物膜和藻類易於生長。
以馬料水試點的初步監察數據為例,在部分「生態海堤」組件上,錄得十一種生物物種,是在附近垂直或堆石海堤上找不到的,包括海藻、珊瑚藻、蟹和不同種類的螺,反映組件有效建造新的生境,增加生物多樣性和促進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