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唐樓大三巴式保育捱轟 市建局:非追求原汁原味

【本報訊】市建局十一年前起活化上海街與亞皆老街交界的十四幢唐樓,但當中八幢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騎樓唐樓,只獲保留其騎樓立面,遭保育團體炮轟是「大三巴式保育」。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解釋,項目的建築物結構已達壽命極限,又指活化並非單純追求「原汁原味」地保留舊建築。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發表網誌,指該局活化的十四幢位於上海街與亞皆老街交界唐樓上月底已開放,大樓內部分商戶已在試業,餘下商戶將於未來數月開業。

指建築物結構達壽命極限

對於外界對該項目的保育方式有意見,他指該局為項目做結構勘測時,發現唐樓老化非常嚴重,出現嚴重漏水和鋼筋銹蝕,已達其結構壽命極限。韋志成又指,該局當年邀請了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為該項目活化提供建議。他引述李浩然指,「原汁原味」的保育模式,一般適用於考古遺址或重要的文化遺產,例如宗教建築、宮殿、政府主要建築物等;至於唐樓群屬具活化再用潛力的實用性建築,除保存建築特色,更重要是盡量恢復其實用功能。

韋志成稱,上星期他邀請了李浩然視察該項目,對方認為該項目是本港保育活化唐樓的良好範例,又指上海街唐樓群最重要的歷史元素在於其騎樓部分所呈現的歷史街景,而該項目保留了十幢戰前唐樓群的騎樓部分,以及支撐整排騎樓的十三條麻石柱,正好把最具價值的建築元素保存下來。他表示,該局會總結是次項目經驗,並期望在進行中的油旺地區研究用作借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