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醫孫思邈於其著作中論及「大醫精誠」的理念,即論述醫者應當「精」於醫術,同時亦應以「誠」對待病人,有感同身受的心。在現今香港,有非牟利團體秉承傳統中醫觀念,到訪世界各貧困地區設立流動中醫藥診所,提供義診服務。創辦人希望打破國界的限制,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優質的中藥醫療服務,同時推廣中醫精神。
「去幫一個真正嘅人做義診,同返學學嘅好唔同!」曾三度跟隨全仁中醫到訪越南、菲律賓及尼泊爾,現正修讀中醫的大學生江詠欣回憶起最初參與義診時,剛從大學課堂學會針灸,她坦言曾經擔心經驗不足,猶幸得到團隊中較有經驗的醫師從旁細心指導,更從和團員的交流中開拓眼界。她又指,活動令她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病症的病人,獲得不少經驗,「依家我會更清楚自己嘅能力去到邊。」
「原來我哋做嘅嘢,可以帶畀人心理同心靈上嘅安慰。」江憶述在越南義診時,有年長病人接受診治時感動流淚,指從未受過其他人關心和照顧。事件令她對醫者的定位有更深刻的反思,學會痛別人所痛,「醫師可能會遇上一百個人有膝頭痛,但原來膝頭痛為每一個病人帶嚟嘅煩惱都唔一樣,所以每一個病症都係唔同。」
「我覺得自己好幸福!」小學六年級生歐俊彥亦曾隨家人到尼泊爾做義工,在病人拔罐和接受艾灸時在旁幫忙。他坦言到埗後才得悉當地人因資源問題而不能每天沖澡,有關經歷令他赫然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幸福的環境。歐指現在會加倍努力學習,希望未來能多貢獻一分力,改善世界上貧困地區的生活。
全仁中醫創辦人歐卓榮坦言,創立團體時受其他醫療志願組織的概念啟發,希望實踐「大醫精誠」的精神,到世界各地幫助有需要的人。他指,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因長期勞動,多會受痛症困擾,故義診時會針對問題對症下藥,亦會教導當地人食療和養生等預防疾病的方法,望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歐指未來計劃將義診服務擴展至其他貧困地區,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亦希望在香港增設以外籍傭工和老人為主的義務中醫服務,回饋本土。
圖:朱偉坤
文:李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