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梓藝術節交織歷史文化

【本報訊】山竹襲港時導致大量樹木倒塌,但塌樹亦可成為藝術品。上年度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撥款二千四百萬港元,由旅遊事務署參考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經驗,在本港打造一個特色藝術園地,有關人員與藝術界合作,把有紅樹林及自然資源特色的西貢鹽田梓變身為開放式博物館。旅遊事務專員黃智祖希望,藝術節可吸引旅客到香港後花園的其他景點遊覽。

展17組本地藝術作品

「鹽田梓藝術節2019」昨日開幕,旅客乘船甫抵鹽田梓,便會聽到來自一件名為《歸家》的藝術品傳出類似教堂的鐘聲:另一件狀似海浪、行雲的樹木擺設,由藝術家利用颱風「山竹」吹襲期間,島上倒塌的三株大樹製作而成,作品既善用廢木資源,也藉此反映昔日村民從事農務、漁業的生活,讓遊客了解島上豐富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名為《流波‧行雲》。

該藝術節為期三年,由「天、地、人」三個主題貫穿,今年的藝術節展期由昨日起至本月二十九日止。在鹽田梓及西貢海濱公園展出共十七組本地藝術家及年輕人創作的藝術作品,並舉行多項互動體驗活動,包括文化生態導賞團、曬鹽技藝和客家茶粿製作工作坊、專題講座、音樂表演等,令訪客感受鹽田梓小島的藝術氣息及了解其獨特歷史文化。

展品「鹽光之所」作為創作媒介的實驗室,內裏展出鹽結晶的形態、以及一系列關於人與鹽以至與自然關係的作品。另外亦有《竹教堂》,把創新的造型融入中國傳統工藝。

藝術節策展人吳文正認為,藝術節最獨特之處是在島上舉行,這裏交織着中西兩種不同文化,還有正在復耕的鹽田。他希望遊客來到這世外桃源,能獲得心靈上和深度的旅遊體驗。而旅遊事務助理專員周韻琴表示,希望藉這次藝術節,將鹽田梓獨有的歷史、文化、宗教展現給本地和外地旅客,並把這裏融和西方天主教和客家文化的訊息帶給遊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