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波」測溫 見證天文儀器發展

【本報訊】咩叫「放波」?天文台表示,由於只在地面、山上或建築物屋頂量度氣溫仍然不夠,故該台於一九三八年起邀請遠東飛行訓練學校幫助,用飛機在高空探測高空溫度及濕度等資料。自一九四九年起,天文台裝置第一套無線電探空系統,利用氣球帶着探空儀測量高空溫度等,即俗稱「放波」。

天文台表示,進行一次「放波」,在當時可謂價值不菲,因四十年代一名藍領工人月薪只有幾十元,白領「寫字樓工」亦只有一百多元,惟天文台放一個氣球就需要耗資一百六十元。天文台解釋,除氣球外,「放波」仍需要探測儀器,包括一個風車儀器,其在高空轉動時會透過聲頻振盪器,可傳送高空的氣壓、溫度及濕度數據回天文台。

04年引入自動化系統

天文台指,探空儀在經過幾十年改進後已先進不少,該台二○○四年引入東南亞首台全自動高空探測系統,自動將氣球充氣及發放,令工作步入全自動化年代,大大提升效率。天文台稱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不少儀器利用遙感技術探測高空天氣,但亦不及把傳感器送上三萬米高空收集數據準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