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年約有二萬六千宗中風個案,有團體訪問到醫院求診的中風病人,發現大部分患者出現中風徵兆時,都不會即時往醫院求診,三成一指因觀察症狀,希望會好轉,因而錯過治療的黃金三小時,僅三成二人會立即前往急症室求醫。有市民因延誤診治導致手部活動能力一度受影響,連提筆寫字亦乏力。團體認為,政府應成立中風諮詢委員會,協調社會各界進行相關的推廣及教育,提升公眾對中風徵兆的警覺及認知,切勿延誤診治。
香港中風學會於前年三月至去年八月進行調查,訪問二百五十名到伊利沙伯醫院及基督教聯合醫院求診的中風患者,當中六十歲或以下佔三成半。結果發現,僅三成二受訪者會在出現中風徵兆的一至三小時內到醫院求醫,惟多達六成半病人於廿四小時內才到達醫院。被問到不立即求醫原因,三成一指因觀察症狀,希望會好轉,另有一成四人則選擇向普通科醫生診所求醫;認識中風治療「黃金三小時」的受訪者約佔五成一。
中風學會會長李雷釗認為,調查反映市民對中風危機意識明顯不足,導致延誤求診,增加病人殘障及死亡風險,更會嚴重影響病人的康復進度,及增加照顧者壓力,強調「中風有得醫,中風要急切去醫」。
中風基金副主席蔡德康指,中風的治療需爭分奪秒,因中風後每分鐘會有一百九十多萬的腦細胞死亡,「愈早接受治療,可以救番嘅腦細胞同神經線就愈多」,將來的腦功能復原會較理想。他提醒,中風是指腦血管病變,患者「唔只係年紀大,所有年齡都有機會」。問及政府在推廣中風資訊的工作,他直言現時有關中風的資訊依賴民間組織,「政府冇乜做過工作」。團體促請政府成立相關委員會,協調不同專業界別合作,推動全港及持續的中風預防、急救知識的推廣及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