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於施政報告分別提倡「一地多用」概念,以及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量,慈善機構九龍樂善堂結合上述兩種建議,為旗下準備改建為過渡性房屋的樂善堂小學,敲定最新重建計劃,期望重建為樓高十五層的綜合福利用途大樓,並預留頂層提供九十至一百二十個過渡單位,最快二○二六年完工。
約七十年樓齡的九龍城樂善堂小學面臨重建並於今年八月停辦,九龍樂善堂日前決定在重建計劃展開前,把小學改建為首間由校舍改裝的過渡性房屋,提供五十個三至四人單位,為期至少三年,下月動工,最快明年四月可以入伙;上述過渡性單位其後會重建成福利大樓。
由於該小學早年參與了勞工及福利局「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計劃」,原定重建為設有約三百多個宿位的長者院舍及基層醫療中心等綜合設施福利大樓,惟方案多年來幾經修改,最終在本月初向勞福局遞交最新方案,重建後的福利大樓最頂三層將發展為九十至一百二十個,平均二百五十平方呎的三至四人過渡房屋單位,務求達到土盡其用。
雖然旗下過渡性房屋可大幅增長,惟相對輪候人數逾七百人仍是明顯不足。九龍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指,上述項目改建成過渡性房屋的過程極為繁複,至少要經由六個部門包括地政總署、屋宇署及消防處等,建議當局簡化相關程序,又建議港府為空置校舍設立「空置期」,限制廢校的丟空年期,規定到期校舍必須檢視其發展用途,以善用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