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加拿大的民主示範

加拿大於今日舉行大選,執政自由黨和保守黨的民調支持度不分上下。現任總理杜魯多受到連串醜聞打擊,包括干預司法及種族歧視風波,其聲勢與四年前相比已大不如前,但這是否代表保守黨黨魁謝爾可以取而代之?

一般人對民主制度的理解是多席次者優勝,哪個政黨得票率最高,就愈有資格執政,籌組聯合政府。但這種概念放在加拿大民主上則毫不管用。謝爾日前說,若然保守黨取得最多席位,「理應」讓他們執政,結果引起輿論和學者猛烈批評。加拿大採取領先者當選制,即使保守黨得票最多,但若其議席數目無法大幅拋離對手,組成政府的優先權仍落在杜魯多手上。換句話說,一個人是否適合當加拿大總理,不是單憑其所屬政黨的席次決定,而是取決於他能否取得全體國會議員大多數的認可。

這種設定有兩個好處,一是避免了執政黨一黨獨大,二是確保了一個少數派政府也能得到國會授權支持,以免淪為跛腳鴨政府。因此,即使加拿大選舉結果出爐,也不等同新任總理誕生,新國會還需要展開一場政治協商,決定是否向杜魯多投下信任一票,支持他帶領聯合政府繼續執政。而由於第三大黨新民主黨已表明不願意與保守黨合組政府,杜魯多很大機會過關,連任總理。

謝爾失言,反映保守黨沒有痛定思痛,思維仍停留在哈珀執政的時代。哈珀當年也說過類似的言論,結果被各黨派圍攻,丟失了總理寶座。綠黨和魁北克集團都不太可能支持謝爾,因為他們在意識形態上都傾向自由主義,並反對謝爾取消自由碳稅的政綱。然而,謝爾為了箍住立場保守的選民,不太可能為了吸納新票源而大改政綱,令保守黨陷於被動。此消彼長,魁北克集團以本土掛帥,成功令兩大黨流失大量選票,揭示這些另類的少數派日漸成為主流選擇,加拿大難以回到傳統的兩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