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新一份施政報告,最大亮點在房屋政策,容許首次置業者可以承做九成按揭,購買價值八百萬元以下的房子,而且首置者還不一定要通過銀行的供款壓力測試。為了幫助市民「上車」,林鄭政府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一場反修例運動把香港弄得滿目瘡痍,特區政府亟欲挽救人心,大抵可以肯定,假如沒有這場運動,林鄭班子不會推出如此急進的置業計劃,但新藥是否就能對症?委實教人存疑。
過去二十多年,香港不少從政者與政評者都不懂為民情把脈,碰到民怨不知從何而來,就胡亂找個理由,勉強拼湊牽就便解釋過去,甚至不理會提出的理由是否互相矛盾。
一九九八至二○○五年,香港民怨極大,二○○三年更觸發史無前例的五十萬人示威。其時民生凋疲的原因千頭萬緒、不一而足,但當時不少港人傻不楞登,只歸咎於特區政府推出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導致樓價大跌,而樓價大跌就引起百業蕭條。
是否因為「八萬五」政策而推低樓價,當中可議者甚多,我姑且權當如是,先好好為持此論者梳理一下他們的思維邏輯。若依照上述說法,回歸後頭七、八年的民怨當真因為樓價下跌而來,按道理只要樓價上升,就該人人喜上眉梢才是。
近幾年,香港的民怨再度沸騰,到今年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面對洶湧群情,很多評論者找不出原因,又簡單地歸咎於樓價,今趟卻與九七年之後不同,竟怪罪於樓價大升,使很多人買不到房子云云。
如此一來,在香港做政府官員、做政評人實在容易,只要有民怨,不必問其他原因,必定指出是錯在樓價便行。它升,你就說這是民怨的禍端;它跌,你也說它是禍端;若將來樓價不升不跌,呵呵!也行,你就說它牛皮悶蛋,使港人埋怨市道太沉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