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愈來愈多人提倡資源共享,認為不但可以善用資源,更能拉近社區與人之間的距離。不過,大家又有否想過,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原來已過着物盡其用的綠色生活?有劇團把環保概念搬上舞台,更安排青少年演員參與不同工作坊及研究,讓他們在台上台下都能夠實踐環保。
「環保唔係一時三刻嘅事,係一個生活習慣。」綽號「雞仔」的何嘉怡,三年前開始參與由中英劇團舉辦的MUSE UP!青少年音樂劇團,劇團近年創作以環保為主題的音樂劇,更於兩年前開始,安排就讀中、小學的演員參與不同環保活動,包括清潔海灘、參觀氣候變化博物館、廚餘回收等,透過活動加深演員的環保意識。
「海灘係其他生物棲息嘅地方,估唔到有咁多垃圾!」參與劇團六年的陳雪晴,對清潔海灘的經歷依然歷歷在目,她過往以為沙灘只有膠樽或其他較容易處理的垃圾,惟當實地清潔時,卻發現大量膠袋、微細的膠粒、標籤等難以清除之物,有膠袋更纏着紅樹林根部,需要蹲下解開。雪晴直言,參與多次環保活動後,會更愛護環境,由生活的細節做起,希望能聚沙成塔。
這齣名為「買‧棄‧囤」的音樂劇,八月底在理工大學進行公演,故事以六十年代的香港為背景,透過街坊鄰里間的相處,帶出當年香港人的環保概念。劇中有專營修復瓦煲檔口、亦有改衣店,在街坊眼中,所有東西都應該物盡其用,如瓦煲破了洞仍能「箍煲」延命、破損的裙都能改造成手袋,每件事物都珍而重之,而非像現今社會般,稍有破損便「買新棄舊」。
劇團教育及外展經理江倩瑩指,創作劇目時,會讓團員分享兩年來參與環保活動的心得,把自身經歷及感受融入劇中,同時演員服裝亦會利用舊衣服及舊膠樽製作,實踐「戲劇與生活連結」。另外,劇團會邀請團員家庭一同參與,如鼓勵減少在家開冷氣,又於節日時交換家中剩餘物資作禮物,務求把環保訊息「帶入屋」,感染更多人。
文:黃浩棋
圖:吳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