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半導體模擬光合作用

【本報訊】全球面對不同的污染問題,各地專家均努力研究如何平衡能源需求和污染問題。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副教授吳永豪的團隊研究出光電催化半導體,透過模擬光合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亦可產生氫氣,發展成可再生能源,一舉兩得。

分解污染物 製可再生能源

傳統燃煤發電會釋放二氧化碳造成污染,而日漸普及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則能「零排放」。吳永豪從大自然獲得靈感,參考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原理,綠葉中的催光劑可將二氧化碳轉為糖分,亦可將水分解成氧和氫,吳遂利用氧化肽製成紅、黃及粉紅色的粉狀半導體,就如人工葉子,當半導體放在水中並被光線照射,會釋放氧及氫,模擬光合作用。他指氫燃燒時只產生水,不會造成污染,經儲存和轉化的氫可成為可再生能源進行發電。此外半導體亦可淨化污水,他指水中有很多有機物,同樣透過光催化原理消除有機物並釋出二氧化碳,改善污染。吳今年獲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約六十萬元及合作企業的資助進行上述研究。

吳永豪亦憑研究獲本年度亞太經合組織(APEC)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約二萬五千美元(近二十萬港元)獎金。他估計一克的半導體,生產成本由數十至數百元不等,相信量化生產可更便宜;他指現時一直與企業合作,期望在三年內研發出相關的燃料電池,應用在手機、手提電腦充電之上,而應用在大型基建的發電,則估計需時約十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