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上海垃圾分類 竟被借題發揮

於上月,上海市政府推行俗稱「史上最嚴垃圾分類」,目標將城市的垃圾進行有效處理,從而促進回收再造及減少整體垃圾數量。自措施生效以來,群眾丟棄垃圾的方式在短時間改變過來,可說是當地成功推動一項重大的環保政策。然而,本港有傳媒報道相關新聞時,居然借題發揮指摘當地以極權方式監控群眾,實在令人相當的困惑。

上海作為內地的國際大都市,群眾意識及公眾素質近年不斷提高,是有底蘊推動更完善的市政政策。因此,《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上月正式施行,規定所有家居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及乾垃圾分為四類,並對相關的收運和處置單位進行法例上的規範。與此同時,市政府亦徵集三萬名監督員,協助群眾將垃圾分類。若然個人刻意錯誤分類,將被罰款人民幣五十至二百元。

事實上,在嚴厲的措施下,不單是上海群眾改變過往的生活模式,就連店舖也作出相應安排,減少貨品不必要的包裝。在實行初期,大家可能會對新政產生疑惑,就如一杯珍珠奶茶,也要仔細分為三類不同垃圾,有時甚至對垃圾的種類出現多種說法和爭論。不過,種種問題都會是新政策的陣痛,而不便亦會隨着時間成為習慣,最終也會使上海得以成為廢物回收的先進城市。

另外,當局亦鼓勵各大社區組織志願者協助居民處理垃圾,也有公益機構在市內舉辦活動及上門造訪,以向群眾宣傳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現時,在不同小區內會見到部分公公或婆婆擔當志願者,為社區的建設貢獻一分力量,體現出內地公民社會的發展,以及民眾力量的自發性。

新政美景 刻意扭曲

然而,本港某些媒體卻對上述新政的「美景」視而不見,刻意扭曲政策執行的過程。舉例來說,某些觀點指摘垃圾分類的做法欠缺人性化,批評做法是擾民的措施;又或指國內以威權形式監控市民棄置垃圾,對個人私隱欠缺足夠的保障;甚至說部分志願者態度惡劣,以命令方式呼喝群眾進行分類。不過,凡事的切入點皆有兩面,如果硬要從壞處的角度思考,定必會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反觀過來,香港計劃實行垃圾徵費多年,一直都未能落實,只是在做長期的諮詢及試驗,最終能否完成立法也是未知之數。去年十月,環境局終於成功啟動《廢物處置條例草案》,並預計在二○二○年能夠實施政策,但基於立法會效率低下的因素,現時仍未有最終的定案。眼見近年香港的人均垃圾量冠絕亞洲其他城市,而堆填區又接近飽和狀態,我們真的是束手無策,但又難以向更環保的政策方向邁前一步。

也許,上海給予我們一個示範的作用,表明政策執行力的重要性,不會像香港般議而不決,將應做的事情一拖再拖。更甚的是,部分傳媒對內地懷有絕對的偏見,即使與政治毫不相干的內容,在其筆下也要對國內體制肆意批評。於此,我們必須認清媒體的偏見,不要讓其影響我們的想法,更要分清甚麼是對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