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年輕人疑因修例風波而輕生,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大學輔導和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課程總監黃蔚澄指,近日連串有關反修例的群眾活動,反映不少年輕人都為香港好,但行動未有即時成效,或令他們累積負面情緒。他認為,政府已錯過解釋修例的好時機,社會需接納不同意見才可以前行,否則會進退兩難。
黃昨出席電台節目時指,社會各界期望及步伐不一致,年輕人或希望透過行動可帶來即時改變,因此會變得較激進,惟每次行動未有即時成效,均會令他們的負面情緒累積。他認為,政府政策朝令夕改並非好事,當局亦已錯失機會,但他相信政府仍可重新學與社會溝通。
港大健康及社會工作學講座教授陳麗雲稱,欣賞年輕人在各區設置「連儂牆」的做法,認為只要不騷擾公眾,及不寫恐嚇或不尊重他人的說話,是良好表達方式。她又質疑青年發展委員會的作用,建議政府讓年輕人有機會直接參與政策研究工作。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則提到,在群眾活動中執勤的警員,情緒都較為複雜,一定會有壓力及不快,有警員反映與示威者對峙期間一直被侮辱,有如去了情緒智商的訓練場。他又指,有被「起底」的警員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服務市民,但卻保護不到家人,認為對警員身份的衝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