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廿一世紀是爭奪人才的世紀,尤其是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競爭力跌跌不休,吸納人才尤關重要。很可惜,別說港府鼠目寸光,更大的危機還是來自社會內部,無日無之的政治爭拗,愈演愈烈的內鬥內耗,連自身優勢也不斷消磨,憑甚麼留住人才?
有機構調查發現,去年共有六萬多名外來人才獲批來港就業,佔香港整體勞動人口不足百分之二,與瑞士的逾三成固然無法可比,就連新加坡的逾百分之五也比不上,反映港府吸納人才政策成效不彰。令人才卻步的最主要原因是租金高企,生活成本高昂;語言障礙、難以融入社區以及自由環境受損等,也是此地不留人的原因。
誠然,本港生活成本高昂早就不是新聞,寫字樓和零售店租金甚至比東京、紐約、倫敦更高,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都不諱言,這些問題已窒礙本港商業發展,不少跨國企業因此將總部撤離。本來,港府有的是錢,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有人建議當局對外來人才提供租金補貼,這不失為可行之法,奈何港府做事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再好的建議若不實行,也是徒然。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一河之隔的深圳多年前已推出「孔雀計劃」,世界一流科研團隊落戶深圳,可獲數以千萬元計的巨額資助,結果深圳全市的科技專才至今逾四百萬,佔常住人口近四成,一躍而成中國的硅谷。反觀香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吸納人才光說不練,同人怎麼競爭?
說到底,香港難以吸引人才,生活成本過高可能還是其次,最大問題還在於經濟走入死胡同,產業結構單調。回歸至今,香港一直停留在炒樓炒股的階段,毫無創新經濟,要不是國家領導人去年提出要促進香港和內地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港府都不會匆忙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然而有關計劃雷大雨小,截至去年底僅收到廿九宗申請,證明沒有合適的土壤,根本不可能結出豐碩的果子。
更令人痛心的是,近年香港泛政治化,大學不再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而淪為政治鬥獸場,部分老師毀人不倦,部分學生醉心街頭,培育人才無從談起。單是一場逃犯修例風暴,已將香港深層次問題暴露無遺。近日已有外國商家擔心示威堵路而拒絕來港洽談業務,這僅是開始,香港繼續陷入政治泥沼不能自拔,別說沒有人才願意來港蹚渾水,連本地精英都紛紛移民他去,甚至連內地旅客都過門不入,香港經濟勢必一鋪清袋。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當世界各地為了提升競爭而不斷裝備自己,只有香港熱衷窩裏鬥,連法治優勢都瀕臨崩潰,招賢納士談何容易?從大疆無人機創辦人捨香港選深圳,到騰訊主席馬化騰慨嘆港府將一手好牌打爛,再到部分港人盲目仇中排外,大概已可預示香港走不出盛極而衰的定律,最終只能成為被人憑弔的過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