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福利局早前公布以二百億港元購置私人物業作福利設施,預計全港十八區將新增一百五十八項新設施。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明日討論上述議題,昨有關注團體批評港府開設新設施的選址與地區需求出現錯配,質疑當局未能「對症下藥」,最終令公帑不能用得其所。
為改善本港福利處所短缺,引致長時間輪候現象,今年財政預算案宣布以二百億元,讓港府在大約三年期內,於各區購置商廈或活化工廈等私人物業,改劃為福利設施,務求短期內增加設施供應。惟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批評當局今次出現資源錯配,以幼兒中心為例,西貢區幼兒中心的使用率明顯較其他區低,反映目前服務未飽和,但卻與其他幼兒中心使用率高企的地區如元朗等「睇齊」,竟獲港府添置三間幼兒中心。
施又提到西貢區予人感覺較多中產市民居住,該區居民或有一定經濟能力聘請傭工照顧家中孩童。反觀在不少基層劏房戶聚居的深水埗區,劏房戶父母為了生計大多無時間照顧子女,她認為此等劏房戶幼童對於幼兒中心提供如託兒服務,明顯需求較殷切,惟該區卻僅獲政府增添一間幼兒中心,「當區劏房戶小朋友屋企連學習同玩耍都冇地方,港府理應起多啲幼兒中心畀基層!」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昨表示,當局計劃購買的物業並不包括住宿設施,而是不同類型的日間活動中心。以長者日間中心為例,現時此類中心需求殷切,輪候人數以萬計,他形容「合埋眼」購買和興建都不用擔心,「因為一定用得晒」,亦提醒大眾別以為動用二百億港元購買社福設施就足以解決問題。
林續指長者日間中心選址最重要鄰近長者居住地點,交通方便,而日間護理中心因涉及復康巴接送長者,故選址需要有供長者上落車的地方。他指社署每年都有新設施落成,在改裝和裝修上有經驗,希望港府能夠盡量做到「一地多用」,在同一個建築物內提供長者、青少年和幼兒都適合使用的設施,達至跨代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