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憂內患經濟冷 港府束手猶自吹

香港連日創下高溫紀錄,熱氣蒸騰,但與之相反的卻是經濟吹起寒風。隨着中美貿易戰久拖不下,談判陷入僵局,本港出口大受打擊,經濟增長創下十年新低。面對此情此景,港府高官無所作為,一副望天打卦的模樣,未來經濟何去何從,令人惴惴不安。

儘管港府將今年首季經濟增長由百分之○點五修訂為百分之○點六,但只是聊勝於無,經濟景氣轉弱已是不爭的事實。受中美貿易戰拖累,本港整體貨物出口在第一季進一步減弱,按年跌幅達百分之四點一,不可謂不顯著。雪上加霜的是,內部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減弱,私人消費開支幾乎沒有增長,整體投資開支卻持續收縮,市場氣氛悲觀。本地商會直言貿易戰對內地設廠的企業打擊極大,不少更要轉移生產線,凍薪或減薪,苦不堪言。

任何積極有為的政府,看到經濟下行風險不斷擴大,經濟危機近在眼前,必會出招安撫情緒、穩住經濟,很可惜,港府一味以「大市場、小政府」做擋箭牌,至今毫無作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聲稱,貿易談判經常峰迴路轉,難以估計未來發展,政府不會輕舉妄動對經濟預測做大幅調整,以免令市場誤解,但企業周轉有困難會提供支援,有需要亦會推出刺激內部消費措施,籲市民管理好個人承擔能力云云。

作為特區主理財金的最高級別官員,陳茂波竟然只知大談「阿媽是女人」的廢話,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所謂「不會輕舉妄動」,即是不作為的代名詞;所謂應對措施,只有向中小企提供貸款一招,老調重彈,毫無新意;刺激內部消費更是沒有內容,以其「不會輕舉妄動」的施政作風,顯然又是說多做少。官員不是未雨綢繆,不是解決問題,反而叫市民自求多福,有甚麼意義?正如有人批評,港府將經濟轉差的原因,全部簡單地歸咎於中美貿易摩擦等外圍因素,而不是從自身尋找不足,反映的是怨天尤人、束手無策、等運到的懶政作風。

誠然,美中作為全球第一及第二大經濟體,貿易戰難分難解,其他地區不可能獨善其身,香港承受的壓力的確不小,但港府有做好本分嗎?可以看見,香港產業結構單調,來來去去都是金融和地產兩味,幾十年來都是「塘水滾塘魚」。歷屆政府都說要經濟轉型,從董建華的「這個港那個港」,到曾蔭權的「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梁振英的「做大做闊」,以至林鄭的發展創新科技,無一不是說得天花龍鳳,到頭來一事無成。單是「補漏拾遺」派發四千元亂象叢生,港府連一個網上申請系統都無法推出,還談何創新科技?

過去香港遇到經濟危機,還有內地可以依靠,由沙士到金融海嘯都莫不如此,然而時移勢易,內地經濟同樣形勢嚴峻,根本無暇他顧,何況在中港矛盾日益惡化的今天,連堵塞法律漏洞的修訂引渡條例都被抹紅抹黑,即使中央有意伸出援手,香港有福消受嗎?弗備難,難必至,高官一味漫不經心,香港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