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權力傲慢

幾乎所有在不同時期的民意調查的結果都顯示,包括林鄭在內的特區政府主要官員,不論支持度和滿意度都是不合格;即使被視為親政府的新聞媒體,最近亦開始「出言不遜」,一反過去「小罵大幫忙」的做法。

以林鄭為首的特區政府,不得人心,不孚眾望,理應反躬自省,自覺歉然不足,之後從善如流,興利革弊,爭取民望,減少施政的窒礙。但是,這個擁有「行政主導」尚方寶劍,權力不受制約的政府,對於批評從來沒有表現「聞者足戒」的戒慎恐懼態度,反而會視批評為別有用心,或不屑一顧。輕視科學的民意調查,更蔑視新聞媒體的監察功能,權力的傲慢令到特區政府與市民的距離愈來愈遠。

權力的傲慢乃是一種精神疾病,七十年代美國學術界有「權力的精神病理學」的研究,紐約州立大學教授沙茲(Thomas Szasz)指出,統治者會自作主張,而後劃分敵我,形成一種排他性的壓迫結構,他們是好人,別人則是邪惡的壞人。當出了問題,人們有甚麼意見它就是不理,等到人們忍無可忍而開罵或抗議,統治者就惡人先告狀,權力的虐他者可以享受到虐他的極大樂趣與好處。

筆者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近年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研究,指出權力貪欲可能導致掌權者的腦區塊受損,而受損的正是掌管人類同理心的部位,因此不受節制的權力,最可怕的後果將會泯滅掌權者的人性。根據加州柏克萊分校的實驗與調查發現,權力熏心的實驗對象的行徑彷彿遭受腦部創傷,變得更衝動,更沒有風險意識,更不會從他人觀點來觀察事物。但目前科學研究無法確知,究竟掌權者的腦區塊受損是永久性或暫時性?

特區政府喜歡與民意對立,這種傲慢心態,緣於擁有不受制約權力的人認為聽從了民意,政府權威就會受損。怎麼才可以治愈這種「權力精神病」呢?政府必須摒除批評要有建設性,否則就是搞破壞的想法,「莠言亂政」不會影響管治威信。政府必須明白,批評不是唱讚歌,批評通常是指反對的意見,被批評者應該「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當然,新聞媒體可以擔任監察權力的傲慢的角色。古往今來的「權威」,不是更接近於真理,而多數更固執着偏見;作為新聞工作者或是時論作者,愈是遇到權威,就愈應該提高警覺,加強戒備,不為「權威」所欺。對於權威,必須要有「把錦繡龍袍從專制帝王身上剝掉,他就赤裸裸的顯得與你我完全一樣」的正確認知。新聞記者從來不應把政府領導人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大人」。孟子曰:「說(游說、說服)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吾何畏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