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正能量:玩味社區

享受社區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然而,香港的土地問題卻剝削了部分兒童的玩樂空間,以九龍城區為例,兒童人均遊樂場面積不足○點二平方米,僅與巴士人均企位面積一樣。有民間組織發起實驗計劃,透過與居民實地交流,設計出為街坊而設的玩樂設施,以創新想法改變社區刻板的印象。

九龍城是不少市民及旅客到訪的熱點,區內不但有多國美食,更有著名歷史景點,然而,這些景點卻未必能吸引區內居民外出消遣玩樂。有見及此,返轉街道空間聯同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組成跨專業團隊,利用兩個月時間實地考察,於土瓜灣海濱一帶設計出多款街道玩樂設施,希望令街坊真正享受「行街樂趣」。

實地與街坊交流 了解需求

整個計劃分成三個區域,有份參與設計的鄧書婷在大學修讀城市設計,與另外兩人組成小組,負責設計海心公園海濱的設施,「街坊好熱心同我哋講點樣整會啱用啲,唔會畀人偷,見到我哋嚟又會打招呼」,關係在交流中慢慢建立,互相交流意見,加入用家的真實想法,不再單單從設計者角度出發。

在試玩期間,有小男孩指海濱的欄杆阻擋其視線,激發了她們的創意,決定於該處加設潛望鏡。潛望鏡由紙皮製成,運用鏡面反射原理擴闊小童視野。五歲的靖雅試玩過,笑言平日只能看到被釣上岸的死魚,透過潛望鏡則能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海面,「我想同表姐一齊睇,但佢住好遠(口架),我想帶潛望鏡返屋企。」

顧及老幼 設施好玩兼實用

除了小朋友,銀髮一族的需要亦不能忽視,皆因上址為老友記釣魚熱點,但海邊無遮無掩「好天曬,落雨淋」,因此團隊就貼身觀察,再設計出傘架、魚竿托架等設施。

一街之隔的朗月街及旭日街則設有另外兩款裝置,其中一個是裝設於欄杆上、讓市民「邊行邊玩」的手指路軌。裝置以觸感為主題,由木板組合而成,鋪上棉花、鋼絲、假草皮等,街坊更能拿出畫筆,畫上不同圖案,增添趣味,設計師直言,計劃屬實驗性質,資源有限,暫時只能裝設於一個欄杆上,期望日後能「由街頭開始設置,成條街都有。」

附近還有全新設計的特色路牌,挑空黑色紙板再貼上色彩繽紛的玻璃紙製成,配合陽光折射到街上,指引途人前往各個地標。返轉街道空間成員區婉柔笑言,計劃集合了五湖四海、不同界別的人的想法,希望居民能真正享受區內設施,體驗好行、好玩的街道。

文:陳綺雯

圖:甘偉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