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生地位崇高,搵錢能力更高,一直打着專業自主旗號自成一國,不容外界跨越雷池半步。然而其專業自主早已變質成專業霸權,醫委會早前以暗票方式將四個放寬海外專科醫生考試後免實習安排的方案全數否決,激起全城怒火,醫生團體不得不拋出「第五方案」撲火,可惜依然難掩自私自利的醜陋面目。
四個方案遭否決後,政府遺憾,市民憤怒,議員更難得地不分黨派,計劃提出私人條例草案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削減醫委會權力,一場改革攻防戰已悄然揭開序幕。礙於眾怒難犯,醫委會表明下月加開會議再進行表決,並改以明票方式進行。在醫委會擁有七票的香港醫學會則提出第五個方案,即海外醫生在醫管局、衞生署或大學醫學院工作均可獲豁免實習期,不過綑綁年期長短不一,醫管局或要做滿三年,受聘於大學或衞生署則需更長時間。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指出,業界的共識方案是要求海外醫生考取執業試前必須在醫管局至少工作一年半,試後亦要再工作一年半,即前後至少三年才可免實習。表面上,規定海外醫生留在公院執業較長時間有助解決人手荒,醫界作出了讓步,但實際上,不論哪一個方案都是醫生團體說了算,不脫黑箱作業本色,業界利益才是最大依歸。尤其是醫生團體對倣效新加坡的免試認證制度最為反彈,堅稱院校排名浮動,難以藉此釐定海外醫生執業資格,即使畢業於哈佛、劍橋的醫科生亦可能樹大有枯枝,令人聽後為之莞爾。
其實,業界要保障本地醫生就業,沒有人不認同,問題是,放寬引入海外醫生並不等於打破本地醫生飯碗。可以看見,本港人口及醫生比例嚴重失衡,香港平均每千人不到兩名醫生,與美國的三點二名、英國的二點八名相差甚遠,也不如新加坡的二點七名或南韓的二點五名,這也是市民看病總是大排長龍,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的根子所在;同時也解釋了醫療事故為何總是層出不窮,受害者或家屬要討回公道千難萬難。由此可見,引入海外醫生不但不會與本地醫生造成惡性競爭,反而能彌補醫生不足的龐大缺口,對病人有百利而無一害。
說到底,醫界這也不許、那也不願,無非為了繼續壟斷利益。就連醫委會前主席麥列菲菲都幫理不幫親,不諱言業界有部分醫生「極度保護主義」,認同港府有權修改醫生註冊方法。事實上,醫委會由公帑營運,專業自主絕對不是凌駕公眾利益的藉口,回歸前本港尚且容許英聯邦醫生免試在港執業,回歸後反而閉關自守,道理何在?
當然,港府是否有決心改革醫委會才是關鍵。觀乎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在上屆政府被一名業界代表議員拖垮,到了今屆只能以換湯不換藥的方式草草過關,食衞局高官甚至對於社會的不滿暗示成不理性,公院人手荒到底何時能解,看病難、看病貴還要持續到甚麼時候,實在令人無法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