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柏金遜中心 設華人患者登記冊

【本報訊】現時全球約有六百一十萬名柏金遜症患者,醫學界料隨人口老化,患病人數將會倍增,惟該病至今無藥可根治。為研究延緩柏金遜綜合症的治療及預防方法,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獲捐款一千萬元成立「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建立轉化實驗室以及設立華人患者登記冊,期望可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並研發治療藥物。

柏金遜綜合症常見的病因分為兩類,由腦神經系統退化引起的大多在患者六十歲前後發病,而腦小血管病(SVD)引起的則在約八十歲時出現病徵。中大醫學院昨趁世界柏金遜日為研究中心舉行揭幕儀式,中心主任莫仲棠指隨人均壽命增長,SVD引起的柏金遜症更為常見,冀中心可透過跨學科專家合作及尖端科技,解決柏金遜症的挑戰。

冀破解發病機制及研發藥物

負責轉化實驗室的中心副主任高浩表示,SVD的發病原因複雜,以往要在活體動物模型進行血管結構造影有難度,故團隊特別針對SVD病理特製了優化版的「活體多光子顯微鏡」,可在穩定地觀察活生生的動物腦血管並作記錄。他又指,儀器亦可用於觀察神經活動,了解大腦網絡如何處理資訊等。他期望可透過實驗室的研究,解開柏金遜症的發病機制,以及研發可改變病程的藥物。

中心執行委員張繼輝指,逾九成早期柏金遜病患者,在十五年內會出現柏金遜症或類似的神經病變。團隊去年六月起籌備華人柏金遜病及SVD臨床登記冊,收集患者、健康對照組,以及其直系親屬及配偶的基因等資料作預防性研究,及早找出可能患病的高危人士。至今已收集三百多人資料,目標是明年七月前收集約八百人資料,並會每兩年監察群組的病情發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