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政府低估生態損害 7環團促撤大嶼填海

政府交代「明日大嶼」初步成本估算高達六千億元公帑,又聲稱中部水域生態敏感度較低後,七個環保及關注團體隨即作出反駁,並公布生態調查初步觀察,力證「明日大嶼」破壞海陸空生態。團體指鄰近填海選址的周公島,有不少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的鳥巢,香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及在中部水域錄得稀有的海筆,反映東大嶼水域極具生態價值。環保團體質疑一旦填海,勢必破壞海洋、陸地生物的棲息及繁殖地,促請政府撤回填海工程,優先發展棕地。

七個環保及關注團體,包括長春社、綠色和平、綠色力量、香港觀鳥會、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守護大嶼聯盟及創建香港,分別前往位於東大嶼水域的周公島及鄰近水域海底進行生態調查,初步錄得該水域具有陸地與海洋的生態價值。

調查揭價值 獨有鮑氏雙足蜥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表示,香港雙足蜥(又名鮑氏雙足蜥)是本港獨有的爬行動物,全球只在周公島、喜靈洲及石鼓洲發現,發展連帶的影響會對此本港特有品種造成無可補救的傷害,甚至令到牠面臨絕種的威脅。

他又指,早於二○一一至一二年時進行的策略性環評,指明九個地方填海會對環境影響較大,包括中部水域、喜靈洲及周公島一帶等,質疑政府為達致填海,無視中部水域的生態價值。

香港觀鳥會高級保育主任胡明川批評,政府未研究先立論,認為有關地點的生態敏感度低,是嚴重低估東大嶼水域的生態價值,並誤導市民,生態價值需要長時間觀察與調查,絕非一或兩次環境影響評估即能確立。她表示,現時香港有約三十隻白腹海鵰,牠們在繁殖期間對人類活動非常敏感,填海工程會干擾牠們繁殖。

斥提前立論 籲先保育後發展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麥希汶表示,中華白海豚數量近年大幅下降,雖然北大嶼水域填海工程獲批環境許可證,但二○一五年中華白海豚在該處水域絕迹,至二○一七年全港水域更僅剩下四十七條,為歷史新低,另外江豚數量亦響起警號,認為任何發展均應遵守「先保育後發展」及以預防性原則看待環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