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同時代的建築,訴說本港各個年代的社會文化和生活故事。香港建築師學會今年獲保育歷史建築基金資助,昨起至十月廿六日推行「共建活力築蹟」計劃,通過一系列提升歷史古蹟專業建築保育知識的項目,讓公眾了解活化歷史建築的好處,如本土文化和特色得以保留、創造新的文化地標、善用土地資源及創造就業及商業機會等,從而支持歷史建築的活化工作,以及提升大眾欣賞歷史建築的價值。
學會與本地十五間成功保育活化的古蹟合作,包括灣仔區首個純保育活化項目茂蘿街七號、前身為域多利軍營軍火庫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以及前身為大埔警署的綠匯學院等,冀宣揚古蹟保育及活化的重要性。
其中茂蘿街七號項目包括十幢於一九一○年代中期興建、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亦是戰前最典型的唐樓,展示香港二十世紀早期的現代建築標準,經保育活化後,盡量保留有特色的露台、中式瓦頂、法式扇窗以及木樓梯等,已被前業主嚴重拆改的部分則以現代手法設計。
計劃由四大活動主題構成,包括由建築師親身介紹活化再造項目、培訓深度導賞團隊的「與都神共遊」,由工藝技師帶領公眾親手試行傳統營造技藝的「隨匠師共藝」,由年輕建築師融入中學隊伍、共同發掘演繹活化建築的創意手法的「伙同學共創」,以及由非政府組織及社區持份者共同試行活化設計歷史建築範例的「和則師共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