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會大選即將於下月舉行,現任總理莫迪能否連任,尚是未知之數,但今次大選的開支卻可能創出世界紀錄──全球最昂貴的選舉。
據媒體報道,印度五年前大選的總開支為五十億美元,預計今次選舉將達到七十億美元,而二○一六年美國總統選舉的開支,也「不過」是六十五億美元而已。在印度,七十億美元是個甚麼概念?這意味着每名選民要為今次大選付出八美元左右,相當於國內六成人口每天消費的兩倍以上。
印度不愧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行政效率、政府廉潔度不怎麼樣,起碼在選舉權錢遊戲這一點上,跟美、英的「最高標準」亦步亦趨,莫迪不僅效法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來一個「讓印度再次偉大」,各政黨在社交媒體等網絡經營上亦落足本錢,單是在今年二月,印度各政黨花費在Fb宣傳上,就用了逾四千萬盧比(折合約四百五十萬港元),預計今次大選的社交媒體總開支,將由上屆的二十五億盧比,飆升二十倍至五百億盧比。
另一花銷則是形象工程。莫迪政府正計劃興建從孟買到艾哈邁達巴德、長五百三十公里的全國首條子彈火車線路。有論者批評,整個興建過程問題多多之餘,五十美元的預算票價,亦跟廣大老百姓的負擔能力嚴重脫節,但買得起票的富人卻可能仍然選擇坐飛機,子彈火車最終可能淪為大白象工程。
然而,這些還是明面上可查的帳目,最大的「灰色開支」──賄選,規模究竟有多大,則是誰也說不準。在印度選舉中,送禮文化一直根深柢固,除了送現金,還有各式各樣的禮物,由電視機、攪拌機以至山羊,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更令人擔心的是,印度在政治捐獻方面的監管長期缺位,透明度嚴重不足,人們普遍擔心公開自己的捐款對象後,一旦屬意政黨落敗,將遭到秋後算帳。
也有一些別具「印度特色」,並非單純的「買票」那麼簡單。例如印度選委會多年來便指出所謂「仿製候選人」的現象。個別政黨為了混淆視聽,推出跟對手同名同姓的候選人以分薄選票。這方面的開銷多少,難以統計。
但諷刺的是,在政黨爭相買票下,優勢彼此抵銷,加上選民深知秘密投票下對方難以追究,賄選的實際效果其實有限。事實上,印度大選勝出者的得票領先率,往往不足百分之十,近年雖有所上升,但仍低於英、美相關水平。然則政客為何樂此不疲做此無用功?說穿了還是迎合選民需要。那些堅持乾淨選舉者往往被視為「小器」、「不識大體」,只能大敗虧輸。換句話說,政客買票只是爭取跟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已。有甚麼選民就有甚麼政客,於此又見一斑。
當然,選舉淪為金錢遊戲,是西方式民主的通病,不獨印度為然。美國選民就長期抱怨選舉被政黨財團操控,分別在於他們選了特朗普只有吃後悔藥的份,印度人則好歹錢包有所進帳,哪種制度更「優越」,實在難說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