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毒博唔過行山勿採野菇果

春天來了,又是行山好季節,但所謂病從口入,行山時謹記「戒口」,山邊野花野菇不要採,否則隨時中毒收場。衞生防護中心早前錄得本港五年來首宗食白果中毒個案,食物安全中心回顧過去十年植物及菇類毒素引致食物中毒個案更顯示,除了白果,野生芋頭、野生水果及水仙球根等的中毒層出不窮。為安全計,食安中心提醒切勿採摘野生菇類、植物及水果。

食物安全中心最新一期刊物《食物安全焦點》回顧稱,去年透過食物事故監察系統共監察到約一千九百五十宗食物事故,包括約四百五十宗因未有標示致敏物而引發的食物回收行動,而同期共發出一百九十三則食物事故報表及三十一則業界警報。中心指,本港就食物事故發出警報所涉及的危害類型包括微生物、化學物及物理危害等,當中四成六個案與微生物危害有關。

毒素可致嘔吐幻覺昏迷

雖然微生物相關警報比重最多,但毒素中毒個案也不容忽視。去年十一月,衞生防護中心就公布一宗白果中毒個案,涉及的三十八歲女病人在食用五十至六十粒炒白果後出現暈眩、惡心、震顫、頭痛及腹痛等症狀,為五年來首宗食白果中毒個案。

《食物安全焦點》總結二○○八年至去年植物及菇類毒素引致食物中毒的本地例子發現,除上述因4'-甲氧基吡哆醇及氰甙引起的白果中毒個案外,不少中毒與市民採摘野生植物及菇類有關。

原來,一些野生有毒植物與無毒的可食用品種外觀相似,難以區分。去年年中,就有數名市民進食自行採摘的野生菇類及野生芋頭後感到不適,涉及毒素分別為菇類毒素及草酸鈣針晶體。前者可能引致惡心、嘔吐、腹痛、大量流汗、幻覺及昏迷等症狀,而後者則會引起舌頭麻痹及嘴唇腫脹。

此外,本港亦曾出現光果龍葵中毒個案,肇因是患者吃了從田裏採摘的光果龍葵葉和果子。至於一宗水仙中毒個案,患者可能誤把水仙球根當洋葱食用,中毒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肚瀉及頭暈。總括而言,食安中心提醒市民避免採食野生植物,購買食物要光顧可靠的供應商,更重要是切勿進食非供食用的植物,一旦有懷疑,便不要進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