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曾幾何時,香港貨櫃吞吐量長期高踞世界首位,車水馬龍,貨如輪轉,那是何等風光;而如今,香港貨櫃港全球排名拾級而下,流水落花,繁華不再,又是何等淒涼。
香港海運港口局數字顯示,香港去年港口貨櫃吞吐量僅一千九百六十四萬個標準箱,按年下跌百分之五點四,全球排名將由去年第五位連跌兩級至第七位,居於上海、新加坡、寧波、深圳、釜山、廣州之後。尤其不堪的是,在這七大貨櫃港中,香港是唯一在去年錄得跌幅的港口,真可謂「斯人獨憔悴」。
自從二○○五年首次被新加坡超越之後,香港貨櫃港「一哥」地位便一去不復返,但沒想到下降速度這麼快,短短十幾年就由第一跌至第七,而且不知伊於胡底。當前排首位的上海每年貨櫃吞吐量達四千多萬個標準箱,反觀香港還不到兩千萬個標準箱,這是多麼懸殊的對比,又是多麼令人汗顏的數字。
許多人以為,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後,將有助加強香港和珠江口西岸城市的聯繫,促進物流,增加出口,鞏固貨櫃港地位,如今看來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港珠澳大橋姍姍來遲,早已錯過黃金時間,何況內地港口設施逐漸完善,香港轉口港地位今非昔比,大橋的重要性大打折扣,與當初的設想天差地遠,最大的功能也許就是供內地旅客觀光遊玩。
香港貨櫃吞吐量不斷萎縮,固然有外在原因,包括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外圍經濟陰晴不定、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歐美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等,但歸根究柢還是內因作祟,香港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競爭力跌跌不休,貨櫃港地位怎能不每況愈下?
過去,香港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通往世界的主要窗口和橋樑,中介和轉口業務長做長有,造就了全球第一貨櫃港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時移世易,隨着內地城市逐漸崛起,發展日趨成熟,不少已具備走向國際的能力,根本不需要依靠中介,香港還剩下甚麼?還有甚麼作為?
一葉知秋,貨櫃物流業風光不再,正是香港日益沉淪的縮影。這些年來,香港除了保住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項虛名,在其他國際調查中的排名幾乎全線下挫,而且統統落後於新加坡,包括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全球數碼競爭力報告等。甚至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香港亦已連續多年屈居於深圳之下。近日內地各省市陸續公布去年經濟數據,雖然增幅不如過去那麼強勁,但依然呈現百舸爭流、你追我趕的態勢,其中深圳經濟總量已突破二萬四千億元人民幣,躋身亞洲城市前五位,逐漸把香港拋在身後。
難為有些香港人依然自高自大,以俯視的眼光看內地,有些年輕人出於無知,不斷鼓吹本土化和港獨,更是貽笑大方。港府高官也好不到哪裏去,他們只懂得坐而論道,一時說要擔當一帶一路的「超級聯繫人」,一時揚言要做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吹得天花亂墜,殊不知今時不同往日,香港各項發展停滯不前,優勢所餘無幾,反觀內地城市發展一日千里,許多領域已後來居上,香港憑甚麼做超級聯繫人?又憑甚麼擔當龍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規律,古往今來概莫能外。從中國元代「第一大港」泉州,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商貿中心」威尼斯,到英國「工業革命先驅」利物浦,再到美國「汽車之城」底特律,這些曾經顯赫一時的著名國際城市,最後都逃不過盛極而衰的命運,香港會是例外嗎?怕只怕,曾經的全球第一貨櫃港,最後只能淪為供遊人憑弔的漁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