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三個月,不但沒有如預期般貨如輪轉,反而貨流稀疏,當中不少日子少於十架貨櫃車使用,更曾錄得零架次,甚至連貪新鮮的觀光客也漸漸減少,令這條千億大橋益顯冷清,與當初的設想大相逕庭。港府希望通過大橋促進貨流客流,刺激旅遊及經濟的計劃恐怕又要落空。
常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初商界人士提議興建港珠澳大橋,確有實際需要,彼時香港經濟暢旺,物流業蓬勃,貨櫃吞吐量全球第一,興建大橋有助加強香港和珠江口西岸及其他城市的聯繫,可謂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可惜,由於港府拖拖拉拉,蹉跎歲月,港珠澳大橋姍姍來遲,香港物流業早已今非昔比,貨櫃吞吐量由全球第一跌至第七,加上內地港口設施逐漸完善,競爭力不斷提升,根本不需要再通過香港轉口,大橋貨流稀疏何足為奇。
貨流不足,本來可以吸引客流補充,對旅遊業也算是一種貢獻,奈何當局安排不周,大橋通車後出現人潮塞爆東涌等亂象,有本土組織更乘機出來示威趕客,令旅客避而遠之。
有人批評港府「捉到鹿唔識脫角」,千億大橋淪為旅客到此一遊的「打卡位」。實際上,如果港府識得脫角,香港何至於淪落到如此地步。當初計劃興建港珠澳大橋時,深圳一直爭取加入,主張「雙Y方案」,但是港府堅持「單Y方案」,將深圳拒於門外,如今深圳貨櫃吞吐量已經遠遠超越香港,GDP亦已後來居上,港府自私自利,畫地為牢,到底得到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