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 成就佳績

六十年代末是香港經濟起飛,風起雲湧的時代。香港《東方日報》隱然誕生,創辦人胼手胝足,憑藉艱苦奮鬥,永不言棄的信念,創造一份替普羅大眾說話,為他們出頭的報紙。由當年十多名員工,每日出紙只有一大張,到一路走來披荊斬棘,半世紀以來為民發聲,終成為銷量全港第一,讀者人數最多的報業集團。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二日,《東方日報》正式出版,創辦人馬惜珍先生在有限資源下艱辛經營,當時租用在中環歌賦街報社,僅聘十二名員工,每日出紙只有一大張,每日銷量不過一萬份。

人站得高 才看得遠

創辦人深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人一定要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故此縱然面對當時環境困難,仍然不屈不撓,毅然獨力經營下去。

同年六月中,報社遷往灣仔軒尼詩道昌業大廈,租用細小寫字樓,在有限資源下默默耕耘。報社員工上下一心,確立「不照抄、不照剪、濃縮、精編」的編輯方針,同時貫徹「報道忠實,資料詳盡」的新聞風格,相信始終如一,堅持正義,以普羅大眾的利益為依歸。

廣告銷量 穩步上揚

一九七○年底,報社達收支平衡,翌年下半年每日銷量升至八萬份,廣告量穩步上揚。報社增添印刷廠及加聘人手應付急增的發行量及提早發行時間,創辦人與員工不斷努力,堅守崗位,把報紙辦得更好,以回報廣大讀者和廣告客戶的支持和厚愛。報社的營運漸入佳境,一九七二年秋,出紙增至兩大張,編採人員增至二十多人,並開設經濟及娛樂版,每日銷量突破十一萬份。

九龍報社 全港首家

銷量節節上升,讀者人數報捷,《東方日報》亦破舊立新。七十年代初期,全港報館均設於香港島,包括當時剛創辦不久的《東方日報》。當年市民往來港島及九龍要乘坐渡海小輪,而在渡輪停航的深宵時分,只可乘電船「嘩啦嘩啦」前往。直至一九七二年,興建近三年,耗資約三億二千萬元,總長約一點九公里的香港首條海底隧道正式通車,連接港九及新界。東方洞悉先機,打破傳統,率先將報館遷往九龍。一九七三年,報社遷往土瓜灣貴州街,同年設置印刷廠房,裝設高速柯式輪轉印報機,也訂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業經營制度,健全的經理部架構,成功拓展業務,令業務日益壯大,可見創辦人獨具慧眼,開創先河。

兢兢業業 如履薄冰

創辦人認為報社雖獲社會肯定,但仍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定不可鬆懈。

謙虛審慎 寵辱皆忘

業務穩步上揚,東方報業集團如今成為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報業集團,但創辦人深明對國家及民族而言便顯得微不足道,故此必須謙虛審慎,繼續努力,同時要為國家及民族的前途盡一分責任,保持正確的辦報宗旨,寵辱皆忘,維繫讀者支持,保持得來不易的成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