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包」也會致肥?完全有可能!消委會檢測市面上的麵包樣本後發現,約百分之十五屬高脂或高鈉食物,有腸仔包的含鈉量佔世衞組織建議全日限量的兩成七,有牛角酥的反式脂肪含量更達到世衞每日限量的三分之一。市民離「食得健康」還有很大的距離,反映自詡國際城市的香港,在食物營養的監管方面仍然是第三世界的水平。
香港素有「美食之都」之譽,但美味可口的背後藏着一個堪稱「殘酷」的真相,就是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鹽、糖、油,而這些都是致肥致病的幫兇。醫學研究早就證明,肥胖會引發各種疾病,而香港有四成人的體重超標,喜歡快餐的年輕一代更容易肥胖。消委會亦指出,高鈉可引致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高脂肪則會增加患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的風險,反式脂肪則會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建議消費者少吃高鈉高脂的食物,同時注意營養成分,該會還建議業界不時檢視營養成分,改良有關配料以達致低鈉低脂。
消委會曾做過多次食品營養檢測,次次都作出相關呼籲,可謂用心良苦。問題是,雖然香港多年前已通過食品標籤法,生產商需註明食物中含有的熱量、鈉、糖、脂肪、蛋白質等七種成分,但不少食品卻獲得豁免,譬如市面上出售的大部分麵包就沒有標籤,消費者根本不知道其營養成分如何,攝取了過量的鈉、糖等成分也不自知。反觀發達國家在食物標籤方面與時俱進,幾乎是全覆蓋,連買杯飲料都標明營養成分,可見香港是如何的落後。
平心而論,港府並非不知道鈉糖油等超標帶來的公共健康風險,以及由此而來的公共醫療成本上升,多年前更煞有介事成立「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擺出一副關心市民健康的樣子,可惜雷聲大、雨點無,第一屆委員會任期三年已過,基本上是無為而治,甚麼都沒有幹。新一屆委員會月前也已誕生,看樣子仍然是聾子的耳朵——空擺設。
高官常將「民生無小事」放在嘴邊,但說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在監管食品營養方面就是口惠實不至。究其根本,食物營養並不僅僅是消費者聰明選擇的問題,更需要業界的自律與配合,但業界最關心的是市場與銷量,要求其自動減少鈉、糖、脂肪等元素,如同要求「火雞慶祝聖誕節」一樣難,這時就需要政府立法規管。問題在於,港府施政一味傾向商家利益,並以「自由市場」為擋箭牌,這足以解釋為何坐視食物營養標籤制度存在漏洞,為何降鹽糖委員會形同虛設,為何消委會的苦口婆心總是淪為一廂情願。
不得不說的是,西方發達國家早已發起對抗肥胖的戰爭,對食物營養的監管愈來愈嚴格,甚至推出脂肪稅、汽水稅、垃圾食物稅、糖稅等,效果如何有待觀察,但至少顯示為政者關心公眾健康、加強營養監管的決心,港府至今無所作為,有沒有將市民健康放在心上不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