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狹道10年乏配套 半山人車焗爭路

行人路狹窄,居民回家搵命博!港島巴丙頓道一條居民回家必經的斜坡,行人路迂迴狹窄,居民行經時刻與車輛擦身而過,過往更有人被車撞傷;克頓道更是沒有行人道,居民與車爭路,險象環生;柏道行人道只有○點三米,途人行過隨時被夾傷。區議員炮轟,在路窄地段爭取興建升降機或樓梯,卻被拖足十年,無疑是置人命不顧。

「真係一步一驚心,之前仲有人畀小巴撞傷!」港島半山區的道路迂迴曲折,巴丙頓道連接羅便臣道的一段斜路,每日上演人車爭路的驚險場面,居民莫太坦言每日都要貼着山邊的石牆避車,該路建於斜坡之上,右側為石牆,左側為大廈,道路為單程行車,只有一條行車線,惟居民需要通過一條極狹窄的行人路,步行通往山坡上的多個屋苑。

記者到場實測,發覺靠近大廈的行人路平均不足半米,有一段急彎位置的行人路只有約四十厘米,中間更是凹陷的去水渠,僅足夠一個人向前行,但行人是背着車輛上斜,故此行人只能靠耳朵及「擰轉頭」看車,莫太稱自己常常邊行邊停,極擔心會發生致命意外。

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記者在場統計車流,發覺一分鐘至少有二十架次,除了私家車外,亦有專線小巴、校巴及密斗貨車等,較大型的車輛轉上弧度近九十度的急彎時,車身非常靠近大廈外牆,途經的市民都要停下腳步,待車輛經過後,始敢繼續前行,亦有人冒險與車並行,卻險些被撞。

記者實測 遭巴士碰手臂

「之前有居民畀車撞到骨折,依家居民多咗好多,真係要諗吓點改善。」瓊峰臺管業處代表鄭先生指,近年上址有多幢新大廈落成,無論人流或車流都上升,該路為通往依山而建的數幢住宅大廈必經之路,居民需要一個較安全的出口。

中西區區議員陳捷貴指,該路沿途有超過一千五百人居住,不論晝夜人流不斷,在瓊峰臺對出一個小山坡,有一處較闊的路面,對出為垂直石牆,他要求當局在山坡上建石級連接該處,或者在石牆處興建升降機,讓居民安心出入。但陳坦言早在十年前已提出相關方案,諮詢過工程師亦稱技術上可行,惟當局仍採拖字訣,至今尚未有落實方案。陳直指,不希望發生致命事故後,當局始覺醒。

除巴丙頓道外,克頓道一段上行斜坡更是沒有行人路,惟市民及行山人士卻會使用該路上山,期間不時有私家車駛經,行人需不斷迴避。另外,柏道一段上行的斜坡,行人路貼近防撞矮牆,有一段路更只有三十多厘米闊,一名成年人亦難站立。而該路更屬繁忙路線,不少幼童及學生都會行經,亦有巴士駛經。

記者日前行經該路段時剛好有巴士經過,結果因行人路太窄,記者手臂碰到巴士車身,巴士亦因而停下,記者若強行向前會被巴士夾傷,結果只能退後。

女傭因路窄 被的士撞斃

事實上,半山區行人路過窄的問題早已敲響警號,數年前在中環堅尼地道,一名女傭疑因行人路過窄,被一輛的士撞到傷重死亡。而附近大廈及居民早在事故發生約六年前,已要求當局擴闊行人路,惟一直被推搪。

早期建成的行人路,並不受《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行人路闊度不少於兩米的規定,半山區近年興建的大廈卻持續增加,人流車流不斷增加,惟部分道路無法擴闊,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指,半山區的土地契約大多屬舊契,並無高度或地積比等發展限制,若當局強行要修訂定必對簿公堂,只能與發展商傾談發展條件,包括要求預留更多空間作行人路等。

運署:過去3年錄7投訴

運輸署發言人指,巴丙頓道的工程屬上坡電梯系統之一,顧問報告預計於二○二○年中完成,當局會按獲選建議的優次爭取資源分階段推展,該署過去三年共收到七宗涉及巴丙頓道行人路過窄的投訴,去年發生一宗一名行人嚴重受傷的交通意外。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