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山竹離港近一個月,香港市面看似回復,其實在海陸方面都暗藏危機,包括海岸船隻殘骸未清,多區遍布塌樹斷木,政府至今無法交出全面清理時間表。
據稱截至十月二日,當局合共收到逾五萬宗塌樹報告,而社區設施、公共屋邨內的所有樹木以及約九成路旁樹木已完成檢查。儘管如此,這不代表清理塌樹及斷木工作亦是如此卓有成效。
事不離實,風災滿月,政府至今仍未系統性公布塌樹清理的進度以及塌樹斷木重災區,更遑論訂立清理時間表,這或多或少反映樹木管理工作缺乏統籌,部門亦各自為政,無人可以全盤掌握最新情況。此外,政府迄今仍拒絕總動員或發起全民清理運動,有心人士或義工團體在缺乏足夠資訊下,只可以「自決」清理目標。
政府只要從急市民所急的角度出發,就算人力物力有限,災後優先打通市民常用的行人路,做到「路路暢通」,是應有之義,但事實擺在眼前,「路不通」的例子比比皆是,據報其中一個「黑點」在觀塘瑞寧街通往瑞和街街市的斜路樓梯,有倒塌大樹橫臥封路至今,加上塌樹壓住樓梯,居民要彎腰穿過,或步行十分鐘繞路往街市,這就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寫照。
外界一般相信,以上「路不通」個案只是冰山一角,這折射出一個新問題,就是十八區民政專員於災後有否發揮地區「小特首」的角色,主動出擊收集區內仍然「路不通」的例子,然後結集政府、民間及地區力量,盡快回復風災前的社區面貌。
總的來說,風雨飄搖之時就「見真章」,考驗高官是否「接地氣」及有足夠應變解決問題的能力,若然風災後兩個月,市面狼藉的例子仍是隨處可見,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各區大規模「自己社區自己救」才是唯一可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