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品毒害海產 人類食番 恐無仔生

烈日當空下,戶外運動一族都會塗抹防曬產品,但浸會大學化學系一個研究團隊卻發現,防曬產品中的「紫外線吸收劑」會污染海洋環境,團隊在本港三十個海灘檢取海水樣辦,又從養殖場取海產研究,發現不少受檢海產體內均含紫外線吸收劑,並通過食物鏈,導致斑馬魚卵的發育異常並增加死亡風險。研究團隊更取得全球首次的發現,不同紫外線吸收劑會產生「混合效應」。研究人員認為,斑馬魚基因與人類相近,推斷人類若長期進食含紫外線吸收劑的海產,生殖系統或會受影響,也可能增加患乳癌風險,小童則有發育遲緩之憂。

浸大化學系副教授梁士賢由一三年起率領團隊進行相關調查,在本港三十個海灘取海水樣本,發現全部樣本均含有七種常用於防曬霜的紫外線吸收劑,其中西貢、港島南、屯門沙灘,以及維多利亞港、吐露港及屯門西的污水排放處的吸收劑含量較高。

3紫外線吸收劑致混合效應

團隊又從香港七個養殖場取得不少海產樣本,包括鯛魚(笛鯛) 、石斑、青口、蛤蜊、海螺等,檢測到每克海產內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濃度為三點一至五十一點三納克。團隊再以污染水樣本飼養豐年蝦,及以受污染的豐年蝦飼養斑馬魚,模擬食物鏈的過程,發現斑馬魚在連續食用受污染的豐年蝦四十七天後,表面雖沒有異樣,但產下的魚卵死亡率卻有上升趨勢,並出現發育異常的情況。

該研究亦全球首次發現,三種紫外線吸收劑包括二苯甲酮(BP-3)、桂皮酸鹽(EHMC)和奧克立林(OC)會發生「混合效應」,令生物體內積累的吸收劑濃度較單一吸收劑更高,在斑馬魚身上可進一步放大至四點二倍。

另增患乳癌風險 礙兒童發育

梁士賢指,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的基因超過七成相似,雖本地海產檢測到的紫外線吸收劑含量不高,未對人體造成影響,但由於紫外線吸收劑是脂溶性,有機會被脂肪吸收不能完全排出體外,故人體長期吸收,或會影響生殖系統,增加患乳癌風險及兒童發育遲緩。

促效歐盟立法 規管化學成分

他又形容,紫外線吸收劑為「高級污染物」,除高級氧化外,目前未有辦法降解,意味着紫外線吸收劑一旦流入水生態中即難以去除。他認為,紫外線吸收劑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長遠影響不容忽視,建議市民選用成分含二氧化鈦及氧化鋅的物理性防曬、避免進食單一海產及較年長的海產,並直接使用物理防曬衣防曬。而港府應倣效歐盟設計法例,嚴格規管防曬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成分的使用量,減低紫外線吸收劑對環境造成的威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