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房屋難治本 不增供應也枉然

公屋等到死、居屋爭崩頭、私樓買不起,是今日香港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創下五點一年新高,港府的三年上樓承諾早成泡影,房協推出過渡性房屋供公屋申請者入住,可謂應有之義。問題是,有關單位少之又少,而且租住年期有限,如果公屋供應不增加,終究無濟於事。

房協推出的「暫租住屋」位於香港仔漁光村,提供約二百個單位,租金介乎五百多至一千四百多元,對象是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單身長者及二至三人家庭。該村預計五年後清拆,故租期只有五年,房協迄今收到逾一千三百份申請,超額逾五點七倍。有申請者趁昨日截止前交表,坦言劏房租金太貴,難以支撐,即使中籤機會渺茫,也當參加大抽獎博一博。

誠然,林鄭月娥上台後,推出的租置大計不少,而過渡性房屋亦比前朝多,包括跟社企合作的組合屋、共享房屋等,今次的「暫租住屋」也是其中之一。但必須指出,過渡性房屋數量極之有限,漁光村能提供二百個單位已算不俗,像日前公布的西環共享房屋只有三十多個單位而已,相對近三十萬公屋輪候大軍和二十萬劏房戶猶如杯水車薪。而且這類閒置屋邨還有多少能夠釋出,實在令人無法樂觀。

顯而易見,港府的三年上樓承諾走數,惟有藉過渡性房屋暫時安頓長時間輪候的申請者,好歹算是間接達到三年上樓目標。但說到底,過渡性房屋只能解燃眉之急,不可能根治問題,少數幸運兒租住幾年後,一樣要面對住屋問題。更令人擔心的是,公屋輪候人龍不斷增加,單靠過渡性房屋不足以疏導,港府不設法加快公屋供應,問題只會尾大不掉,積重難返,將來只會更難解決。

這樣說並非危言聳聽。公營房屋單位未來幾年的落成量只有七萬三千多個,僅及長遠房策訂下每年二萬個的七成半,意味公屋輪候時間沒有最長,只有更長,何況林鄭一意孤行將新公屋轉為「綠置居」發售,供應封頂,變相令公屋流轉陷於停頓。事實上,香港到二○三○年的房屋需求高達一百萬個,但港府中長期只能提供六十萬個單位,部分新發展區又遭遇司法覆核,最快也要十年後才有樓落成,未來缺地料達一千二百公頃。此情此景下,不僅公屋供不應求進一步加劇,私樓樓價亦必不斷破頂,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港府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比調至七三比,並向輪候公屋人士發放租金津貼,與過渡性房屋多管齊下,這些都不失為權宜之策,無奈港府嫌貧愛富,恐怕又是對牛彈琴。

說來實在唏噓,香港回歸廿一年,房屋問題亂足廿一年,背後原因不是無地可用,而是港府畏首畏尾不作為。正如本報多次指出,本港閒置土地多達四千公頃,單是發展商囤積的新界農地也有逾千公頃,要是港府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土地建屋,許多問題已經迎刃而解。港府不敢觸碰既得利益者奶酪,這是所有亂象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