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辭典裏,從來沒有「避風頭」三個字,明明反對黨及特別檢查官米勒抓住其「通俄」嫌疑,卻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情報部門一再警告俄羅斯將繼續干預中期選舉,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亦強調,總統絕不容許國家的民主制度遭破壞,然而在賓夕凡尼亞州的一場選舉集會上,狂人繼續指摘俄羅斯干預是「大騙局」,在媒體惡意操弄下,一場「極棒的」特普會變質變味,至此博爾頓的護航瞬間破功。
更讓公眾大跌眼鏡的是,有消息指特朗普已答允米勒的會面要求。外界普遍認為,通俄調查正處於膠着狀態,部分民眾亦對國家因俄羅斯問題陷入泥沼,甚麼正事也幹不了深感不滿,如今中期選舉在即,「冷處理」通俄醜聞,正好避免為對手送上政治彈藥,以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人認為狂人答允米勒只是玩假的,目的是向公眾營造「身正不怕影斜」的形象,最終將以「幕僚阻撓」為下台階拉倒。這種分析忽略了特朗普性格中「不信邪」的執拗一面。大家可以看到,特朗普上台後,被外界視為老成持重者,不是像前國務卿蒂勒森那樣被炒魷,就是像白宮幕僚長凱利那樣靠邊站。特朗普的「不信邪」,最能體現在赫爾辛基的特普會,儘管被反對派指摘立場軟弱,甚至被說成「賣國」,但罵歸罵,卻未能削弱特朗普忠實粉絲的支持度,狂人對自己的政治判斷自然更信心十足。
當然,特朗普一向認為「與人鬥其樂無窮」,他在社交媒體力數米勒「三宗罪」,包括跟自己在生意上有糾葛影響客觀中立、求聯調局局長高職不遂、與前局長高銘分屬好友,暗示米勒並非好人。接受米勒問話,或許是想向外界證明,自己不僅在「人格」上優勝,「辯才」也在對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