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全面應對中美貿易戰

隨着世界盃進入四強階段,中美貿易戰也正式開打。早在二○一○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裏說:「不接受美國成為世界第二。」由此可見,不論意識形態如何,美國絕對不會容忍任何國家挑戰其霸權地位。而這次美國的對手,就是中國。

打擊中國高新科技

二戰之後,意識形態的分歧導致東西方冷戰,美國應對蘇聯的挑戰,就打出「星球大戰」的忽悠牌和「民主自由化」的政治牌,間接導致蘇聯解體。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如日中天,人均GDP超越美國,美國很多市場如汽車、電器被日本品牌攻陷,美國對日本出現嚴重的貿易逆差,美國於是利用其政治影響力迫使日本於一九八五年簽署「廣場協定」,令日圓在幾年間升值八成六,這不但打擊其出口,更導致日本於九十年代出現泡沫經濟及崩盤,經濟迷失了二十年,至今仍未恢復元氣。

至於中國,她具備了蘇聯沒有的經濟實力和日本沒有的軍事實力,如果按照現有的發展勢頭,中國將在十至十五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維持世界最大經濟體地位的時間已經不多,全力抑制中國發展,幾乎已成為美國朝野的共識。

明白這個大背景,大家就會明白,中美貿易戰是經濟戰,而且可能是長期鬥爭,過程會有陣痛和不安,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能盲目樂觀。實際上,中國的整體實力與美國仍有相當距離,中國能在貿易關稅上用的籌碼很少,且部分行業的關鍵部件如電腦晶片仍依賴美國進口,有如被卡住脖子,加上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美國佔據金融制高點,我國形勢較被動。

特朗普政府為甚麼不惜撕開「自由貿易」的臉皮,發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貿易戰?坊間所謂的為了國會中期選舉、平衡兩國貿易逆差,根本都不是特朗普的重點,「公平貿易」更只是幌子,正如我之前在本欄也提到,以蘋果手機為例,中國組裝就當是中國出口,所謂貿易逆差美國只是輸在帳面上,但實際透過全球化的產業鏈賺最多的錢。大家看看貿易戰清單就會明白,主要都是一些高新科技的出口,汽車和醫療器材更是重災區,特朗普的目標是劍指「中國製造2025」,打擊中國高新科技企業的資金鏈和技術引進的渠道,想迫使中國的發展長期停留在代工工廠,替人作嫁衣裳,停留在產業鏈下游的位置,設計、研發和品牌等高增值的環節就繼續由美國壟斷,這就不會威脅到美國的龍頭地位了。

香港難以置身事外

香港作為中美貿易的轉口港,在貿易戰中不可能置身事外,受影響的轉口生意或有七百億元。但筆者深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先要做到創新科技一步一腳印,推動「產學研用」合作、民族品牌到創新產品。對內擴大內需,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堅持供給側改革,服務及產品做到質量齊升。而香港則可擔綱開拓新市場,協力推動一帶一路,重點加強與歐洲、中東等國家深化經貿合作,以減少國家依賴美國貿易的同時,香港也可保持顯著角色,投入國家的發展,再創一番輝煌。

歷史的發展有其規律,要來的總會來,問題是甚麼時間以甚麼形式去發生。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曾指出,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歷史上守成的霸權,對新興國家的崛起都會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壓,但現在國際政治中,戰爭不一定是真槍實彈的大戰,也可以是經濟戰、政治戰和訊息戰。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是命運共同體,絕不能像某些親美政客跑到美國唱衰國家,希望香港能獨善其身,甚至妄圖國家在貿易戰中受挫而造成政局不穩甚至香港獨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