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署前年做的《香港2030+》最為人詬病的是,沒有考慮到香港與內地的融合。香港回歸二十年,還是以中環為中心,與內地連接的規劃變成次要,沒有考慮到香港人口往新界北移、深圳香港過境的人數大增,反而把發展的重心放在大嶼山東部的都會區,進一步與深圳隔離。這樣的空間布局,反映主其事的有關官員對內地抗拒的心態和意識形態。
大嶼山東部的都會區以至在中部海域填建人工島,以香港現時基建推行的進度而言,十年也不可能有顯著的發展。這符合《香港2030+》的時間規劃。可惜其中沒有詳細研究到三○年乃至三○年後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香港與內地的融合情況,一切依照過往幾十年的認知來作為規劃的知識基礎,肯定與香港和內地發展脫節。這樣規劃的最大作用是阻延香港的發展,破壞香港與內地融合,特別是深港同城化的合作趨勢。或者這便是主其事官員的實際政治目的。
若香港要認真地在大灣區發展中佔一席位,盡量利用與深圳的協同效益,首先便要取消《香港2030+》規劃,重新制訂香港發展的定位,特別是與內地連接的空間規劃;現在改動,五年便可有效果,不然,香港與內地只會愈行愈遠。一個關鍵的規劃原則和方案,是把國際機場、羅湖、落馬洲乃至蓮塘口岸擴展為口岸經濟區,縮小禁區,擴大商貿、商住區域,改十九世紀的規劃方法為二十一世紀的方法。這是立馬可就的快捷發展方法,不知特區政府與規劃署有否這樣的認知與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