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希孺報道】青山陶窰為全港碩果僅存的龍窰,屹立近八十年,目前為三級歷史建築物,政府近年計劃在一牆之隔的位置興建高密度住宅,有關注組擔心窰址保育範圍被削減,龍窰結構亦會被工程「震散」,現正尋求台灣陶窰專家考查龍窰的建築價值,並與關注組重新整理保育計劃,屆時將向古蹟辦提交文件,期望爭取保留完整窰址。
龍窰坐落於屯門顯發里附近,因窰身呈隧道狀,外形如龍,故名龍窰。長達二十米的陶窰多依山而建,燒製陶器時就能配合氣流讓火勢從地面向上燒,只需在窰頂投柴口放柴,就能確保火勢均勻。龍窰過往大多生產金塔,五加皮樽及豉油碟等等,直至八十年代才停止生產。
「條窰依家仲用得,更可以一次過燒超過一千件陶製品!」香港龍窰關注組副主席楊雪盈引述窰主梁先生所言,並展示本報早於八十年代曾跟進機電署及勞工處採集龍窰黑煙樣本的報道,當時證實龍窰產生的黑煙屬可接受水平。楊雪盈指一般「電窰」容量狹小,至少要花約廿小時才能完成素燒及釉燒的工序。但龍窰卻能於十二小時內為逾千件陶製品完成以上工序,功能歷久不衰,既實用又具歷史價值。
楊指整個窰址有高度完整性,無論窰體、泥池、水井、曬泥區、擺柴區,以及供柴及供水的樹林原址等,均保存良好。政府八十年代曾擬定保育方案,將窰址改建為生活博物館,與附近的扶康會柔莊之家及培愛學校組成包含保育、社區、教育元素的「鐵三角」。
她翻查政府文件,發現目前已空置的培愛學校,連同窰址舊柴棚位置改作住宅用途,變相可能令窰址被削五分之一面積,更擔心施工期間會影響龍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