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估支出,少估收入,是港府的常用把戲,儘管市民對此早就厭倦,高官卻樂此不疲。港府近日公布上個財政年度財務狀況,最終錄得一千四百八十九億元盈餘,為預估一百六十四億元盈餘的八倍,不論是盈餘總額還是估錯的差額,皆創有史以來新高。人們不禁質疑,如此一份預估與實際情況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財政預算案,到底有何意義!
財政預算案是施政重要綱領,須力求準確,儘管經濟環境及市場千變萬化,但港府開支項目大致是固定的,主要收入來源也在幾大項,按道理錯極「有個譜」。但事實是回歸以來歷經五任財政司司長,財經能力一山更比一山低,唐英年任內曾估錯盈餘接近千億元,已經淪為笑柄;繼任的曾俊華錯估超過千億元,則落下「史上最廢財爺」的罵名。不料「沒有最廢,只有更廢」,現任財爺陳茂波「一鳴驚人」,新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錯估達一千三百二十五億元,單是賣地及印花稅兩項,就錯估逾千億元,令人咋舌。
曾俊華因為「數口差」,被人譏笑算術水平「不如小學生」,依此看來,陳茂波的算術水平恐怕連幼稚園都沒有畢業,否則就不會贏得「史上最離譜」之名,而本該嚴肅、科學的預算案,也變成一堆沒有價值的廢紙。最可悲的是,儘管港府庫房嚴重水浸,陳茂波卻拒納「全民派錢」的呼聲,執意新瓶舊酒,像過去那樣派糖了事,結果「關愛共享」淪為「還富於富」,惹來全城怒吼,陳茂波被迫補鑊選擇性派錢,全港約三百萬人人均獲派四千元,但再次惹來非議,一來手續繁雜,受惠者最快也須等到明年四月才正式有錢收,不少年長者擔心未必能等得那麼久;二來行政費用高昂,開支至少逾三億一千多萬元,相較七年前全民派錢六千元計劃還多一億元,惟受惠人數卻減半,這難道就是林鄭政府的「理財新哲學」嗎?
有道是,凡是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對港府來說,則是守着金山銀山卻坐困愁城,派糖不均固然搞到民怨沸騰,所謂投資未來也不過是自欺欺人。香港社會問題千頭萬緒,最根本原因是產業結構單調,經濟發展畸形,上升通道斷裂,造成財富愈來愈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而要打破此困境,除了完善社會安全網,增加教育、醫療投入,更要發展多元經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要在創新方面走出一條路。奈何港府鼠目寸光,守財奴作風不改,林鄭本人甚至連最簡單如八達通都不會使用,指望港府集中財力搞創新辦大事,何異於緣木求魚。
本屆政府上台之初揚言「應使則使」,大膽增加對未來的投資,實際上卻是「應使不使」,「不應使亂使」,年輕人看不到未來,香港也沒有明天。事實證明,這不是甚麼理財新哲學,而是守財奴的新哲學、無能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