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野生烏頭含膠片一條80塊

烏頭是港人餐桌上的常見食物,但環保團體引述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一項海洋生物體內含塑膠的研究報告,發現抽查樣本中六成野生烏頭體內皆含塑膠碎片,其中一烏頭魚樣本內含的塑膠碎片高達八十件。環團又指,本港海洋的微膠粒含量為每平方米約五百件,高於國際平均值,每平方含量更較美國高出二點四倍,促港府盡快立法規管企業減塑。

教大去年三月檢驗了三十條本地圈養及三十條野生烏頭,發現當中六成野生烏頭樣本含有微塑膠,平均每條含有四點三件塑膠碎片,個別含量更多,塑膠碎片的長度為二至五毫米,七成均屬即棄塑膠用具的常見成分,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乙烯(Polyethylene)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

海洋塑膠 8成源自陸地

綠色和平獲悉結果後,本月從香港仔漁市場及其他街市購入一條海魚、十三條烏頭及三十條魚腸進行解剖,上述魚獲物皆源自本地海域,同樣發現含有發泡膠粒及塑膠纖維。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表示,香港城市大學今年一項研究結果亦指,天水圍對出海灘的沉積物,每公斤內含多達二千一百十六件微塑膠,而不少海洋生物均會在海底沉積物覓食,烏頭便是常客。陳又指,該組織一六年的研究亦發現,有多達一百七十種海洋生物體內均含微膠粒,青口、龍蝦及丁香魚皆中招。

陳表示,海洋塑膠八成均源自陸地,當中微塑膠不但本身可能含有害添加劑,更會吸附海洋中的塑化劑及農藥,相關毒素會經食物鏈累積,最終人類進食海魚及其他海洋生物後,勢必吸收最多毒素,損害神經系統及各內臟。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港住表示,魚類體內的微塑膠來自受污染環境,微塑膠被魚類攝入後,理論上會留在魚腸,但如果微塑膠的體積非常小,例如達納米程度,有機會經腸壁進入魚的血管,經血液循環流走全身,或經糞便排泄。目前雖未有研究證明微塑膠對人體造成重大健康影響,但環境污染實不容忽視,必須減少塑膠用量。

工商業棄膠 10年增7成

陳強調,近年本港家居的塑膠棄置物數量雖不斷減少,但工商業塑膠棄置物過去十年間增加了七成,綠色和平去年就發現六間連鎖快餐企業全年派發了四億四千萬件即棄塑膠餐具,故政府應盡快立法規管企業減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