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兩岸四地一班生物科技專家同企業家聚首一堂,探討生物醫藥創新合作嘅模式。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協會)會長盧毓琳、常務副會長蔡少偉(William)都有到場,William話現時兩岸四地之中,以台灣嘅生物科技實力最領先,但當地市場細,大陸就有市場,香港則有集資優勢,所以若建立一個兩岸四地合作平台,將可帶動成個行業嘅發展,盧毓琳就笑稱係創造「生物經濟」喎。
來自內地嘅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來自台灣嘅生物科技界泰斗同埋「鈕扣大王」陳偉崇(David)都在場,聽到William咁講,佢哋會唔會考慮吓呢?
其實William同David都係近年先轉型投資生物科技,David成功研發出澱粉膠囊以取代動物明膠,年底就可以推出,但設廠都係要去江蘇,因為香港地少又貴,David話決定北上設廠前曾經同港府商討,但係對方反應好冷淡,惟有算數。而William就爆料話,最近旗下研發團隊研究出只需吹氣即可檢測癌症,相信推出市面後將造福更多人群。
投資生物科技係咪咁易賺錢?協會常務副會長周博裕就笑稱,自己近十年喺生物醫藥方面交咗好多學費,形容呢啲投資十鋪輸七鋪係好常見,喺美國研發一隻新藥郁啲就要花費一百億港元,但又唔保證一定成功,換咗係香港人,有錢都寧願去炒賣房地產喇!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院長鄭漢其聽完笑稱,輸七鋪算好叻喇,因為只要贏一鋪就發達。投資風險雖然大,但周博裕話希望推動企業多啲投資。
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