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本港西區的龍虎山郊野公園,是全港最小的郊野公園,由於與民居相近,吸引不少市民閒時前往耍太極、晨運、散步等。公園環境清幽卻欠規劃,裏頭的小花園雜亂無章,遊人經過時經常發生碰撞。為改善公園環境,龍虎山教育中心特意邀請民間團體合作,以永續農業的原則重新規劃公園,冀能平衡遊人與野生動物的需要,以身作則推廣共存的理念。
龍虎山郊野公園位於香港大學附近,由港鐵站走上去路程只需約十五分鐘,雖然佔地只有四十七公頃,卻養活了多種野生動物。龍虎山教育中心職員葉婉明指,野豬、箭豬等都是小花園的常客,「秋冬嘅時候好快入黑,我試過見到一隻野豬媽媽,帶住幾隻野豬BB嚟搵嘢食,好搞笑。」市民平日見到野豬會報警,但教育中心選擇共存,不會主動趕走野生動物,希望平衡人類及野生動物的需要。她笑言,野生動物十分挑食,「佢哋好叻,啱啱種嘅生菜佢哋唔會食,會等棵菜生到好大先再食。」
為了令遊人能更舒適地享受公園環境,教育中心邀請了設計師夫婦陳達燊和何比,主理改善工程。二人指,初次來到現場觀察環境後,發現龍虎山的泥土較乾,挖深一點更會找到大塊石頭。因此他們決定利用回收重造的有機紅磚升起花圃,再使用有機泥,讓植物生長得更健康。
根據永續農業原則,設計者應採用本地物料。在可行的情況下,何比亦會堅持原則,例如搭建蝴蝶園圍欄的竹,便是早前由花市回收得來,再由義工們幫忙切割,穿洞再用鐵絲固定造成圍欄。圍欄能重新規劃各個花圃的大小,也能增加野生動物走入花圃的難度。
活動由三月開始,為期六星期,每星期一次。何比坦言,活動籌備得較匆忙,曾擔心過無人報名,「活動定喺平日,我哋得一個星期宣傳,我都好驚無人嚟,要靠教育中心本身嘅義工,好彩最後活動一招募義工,半日就爆滿。」因為資源有限,何比和丈夫不能長時間留在龍虎山見證變化,但他們認為,更重要的是義工們都學懂了當中的道理,能繼續實踐永續農業的原則。
圖:甘偉倫
文:陳綺雯